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网站导航

央视点赞!交能融合打造的“零碳”物流园,到底什么样?

刘英丽 2025-07-07 16:58 · 头闻号光伏会议

把氢能重卡、光伏屋顶、智慧能源管控等各种项目融为一体,每一次运输,都意味着清洁能源的循环利用。通过交通与能源的深度融合打造的“零碳”物流园区到底是什么样?6月28日,央视新闻《朝闻天下》关注浙江交通:交能融合打造零碳物流园 用氢能阳光“呼吸” 。

零碳物流园 用氢能阳光“呼吸” 

位于嘉兴港乍浦港区附近的嘉兴港野猫墩物流园,也是公路货运支撑港口发展的重要物流节点。园区加氢站的顶棚光伏板,像向日葵一样迎着日照,充电桩显示屏上跳动着数字,记录着每度电的绿色基因。100辆氢能集装箱卡车正穿梭在野猫吨物流园和码头之间,在物流园区的仓库内,纯电叉车忙碌的给集装箱装卸货物。

作为交通运输部第一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野猫墩物流园是全国4个零碳物流园试点之一,除了氢能货车、设施装备电动化,目前园区还完成了光伏发电、海绵城市、建筑节能等低碳应用场景的建设,零碳化运营、智慧能源管控等项目也在抓紧推进,预计今年下半年完成全部零碳物流园项目的建设。

浙江海港嘉兴港务工程技术部副主任 程暄介绍,我们园区包括港区、运营的车队,形成零碳的运营生态,几项加起来每年节碳可以达到5000吨。

全国首个"光储充+仓运配"双一体化示范项目

今年,中国物流零碳综合物流园也正式落地,该园区通过"光储充一体化"设计,依托屋顶光伏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结合新能源重卡换电站实现5分钟极速换电,构建了完整的零碳物流闭环。在运营层面,园区整合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运输路线,采用电动叉车和LED照明降低设施能耗,通过物联网监控设备实现碳排放数字化管理,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数千吨。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传统物流园高耗能痛点,更通过梯次利用退役电池作为储能装置,实现了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

作为全国首个"光储充+仓运配"双一体化示范项目,园区创新性地将新能源应用与智慧物流系统深度融合。其光伏发电量可满足园区日常运营需求,富余电力还可反哺城市电网,形成分布式能源节点。新能源重卡的高效周转使运输环节碳排放降低60%以上,而智能月台与自动分拣设备的协同大幅提升货物流转效率。这种创新模式为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转型方案,预计将带动周边500公里半径内200余家制造企业构建低碳供应链,助推区域经济向绿色集约化发展。该园区的成功运营不仅为"双碳"目标提供了实践样板,更通过技术输出带动全行业减排,标志着中国物流业正式进入零碳智慧新时代。

除了推动一批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降碳试点项目外,我国还将持续推动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构建清洁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加快形成可持续交通体系。

建设“分布式新能源+储能+微电网”

交能融合项目

“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推动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推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园区、进厂区”。提高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绿色疏运比例。开展综合运输服务“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交通强国专项试点。

同时,加快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2024年,全国报废更新老旧营运货车16万余辆,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5.8万辆(套)。

此外,还推动建设一批“分布式新能源+储能+微电网”交能融合项目。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设充电设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总数为5929个,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累计建成充电桩约3.5万个。

当前,交通与新能源融合已经为大势所趋,而作为交能融合领域的先行者,近年来,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徽设计总院)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数智赋能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综合利用高速公路沿线空间和土地资源,铺设分布式风光发电设施,构建交能融合的智慧系统,发布了交能融合一体化解决方案,先后上线电力监测云平台、光伏能源管理系统,推动交能融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发展,协同打造以“万物相联、百行相通、多业相融”为特征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为更好的促进“交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探讨技术迭代、设计优化、数字化运维、设备与供应链保障、新模式与多场景融合等行业关心的热点、难点等问题,组委会决定在安徽合肥,以“交能融合 绿色发展”为主题召开中国交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论坛,邀请相关单位展开多维对话、探讨行业难点与痛点与分享成功经验,推动交通用能低碳多元发展。  

一、会议详情

01

主办单位: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智库

02

联合主办: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03

支持单位: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4

参会规模:300人

05

时间地点:2025年7月30日 合肥

二、主要内容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与数据、新能源在交通领域的标准等解析;

√新版《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对光伏、储能、氢能在交通领域如高速、高铁、车场、机场、地铁及相关服务区影响和应对;

√未来大规模新能源与交通领域耦合的经济性发展前景及示范案例;针对交通新能源的新能源最新技术进展和应用案例分析;相关键零部件进展和增效降本路径;相关施工标准、运维标准和案例分析;

√新能源在交通领域的项目融资、保险与金融服务现状及要求;新能源与交通领域生态链的构建机遇与挑战;

三、展示交流对接

大会拟设交流对接展位,以供有需要的企业、机构进行展示交流。展示范围为:

①光伏、储能等在交通领域的减碳、脱碳思路方案;

②光伏、储能、充电网络等关键设备技术;

③新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关键部件及成果应用;

④各种检测、分析仪器设备;

⑤各类服务及相关单位;

四、部分拟邀嘉宾及参会机构 (随时更新)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环境中心副研究员王赵明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环境科技研究中心生态与智慧环境室总工程师 齐兆宇

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徐小勇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研究员 王文静

葛洲坝集团交通投资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CPVT) 副主任 朱晓岗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零碳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王贺武

同济大学道路交通养护设施管理技术中心主任 张宏超

一道新能源系统工程创新研究院院长 韩利生

中国公路学会认证中心副主任、IEEE PES碳中和分委会常务委员 刘睿

联系我们

于老师:18844595992

邮箱:yuxiuyun@21xny.com

杨老师 :13009104873

邮箱:qiqi@21xny.com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