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网站导航

金风科技陈秋华:市场化带来真正的差异化

刘英丽 2025-10-16 13:30 · 头闻号风电头条

全面市场化正使风电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改变,就像从近代的“线列步兵”,演变为现代的“立体作战”。

随着“136号文”的一声令下,风电产业迎来全面市场化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力将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发挥价值。在金风科技副总裁陈秋华看来,这种竞争方式的改变就像从近代的“线列步兵”战术,演变为现代的“立体作战”。市场化变革,是凸显企业真正差异化实力的“透镜”。

“过去几年的竞争是在相对固定的规则下,企业正面‘硬刚’设备价格单一核心指标。如今客户的诉求不仅是‘发出电’,而转向追求‘何时发电、如何参与电力市场、怎样提升全生命周期的资产价值’等综合性目标。”陈秋华形象地比喻道:“我们必须像现代化的军队一样,灵活调配和运用各种‘战术’与‘装备’,将自身能力整合成一套强有力的战术体系,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为客户创造价值。”

近年来,更多新能源电量进入市场,保障性收购电量逐年下降,多种能源竞争更加剧烈,如今新能源发电全面进入现货市场,使得交易场景下资产收益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风电市场过去追求发电量最大化,收益模型清晰可预测的项目投资决策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开发企业不得不直面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与其他能源形式的激烈竞争。”

这使风电开发成为一项多参数、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工程——不仅要评估风能资源条件和设备性能,还要预判限电风险、电价时序特性以及自身交易能力。

陈秋华表示:“时序价值捕捉能力,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最终收益。以往项目收益的计算,是年等效小时数与项目容量相乘的单一变量关系,而如今,上网时序电量与现货交易电价这两个变量同时成为了收益天平上的砝码,因此我们认为,‘度电价值成本(LCOV)’,即将取代传统的‘度电成本(LCOE)’,成为衡量项目竞争力的新标尺。也就是说,以往投资者关注的是,发出1kWh电需要多少成本,而未来要关注,卖出1kWh电的价值,要多少成本。”

这一转变,显著延伸了风电产业的价值链条。风电整机企业的竞争焦点从单一的设备制造与运维,向前延伸至项目前期的资源评估、开发决策、功率预测,向后拓展至智能化运营、电站智能发电、电力市场交易乃至多能融合等复杂环节。收益提高与成本降低的种子被埋藏在从规划设计到交易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每一个节点之中。

金风科技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趋势,并积极布局了相关能力,应对从“保发电”到“创价值”竞争形式的变化。

从“供应商”到“经理人”

在陈秋华看来,风电场运营的核心目标已从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生产电力的“工厂模式”,转变为一种以经营为导向的“公司模式”:必须精准预知“何时能发电、能发多少”,并耦合对“实时电价多少、如何报价”的市场判断,使电站可以实现灵活可控的智能发电,最终实现整体收益最优。这种将智能发电能力与市场价格信号紧密联动的精细化运营,是未来风电参与市场化竞争的必然方向。而风电企业的竞争力差异,也将在这一模式迭代中凸显。

“面对变革,我们可以在全球市场寻找‘他山之石’。以澳大利亚为例,该国电力市场实行每15min波动的现货电价,并要求发电商提前申报下一时段的发电量。如果实际发电量低于申报值,场站必须从实时市场以可能极高的价格购电来履约,从而面临亏损风险。”陈秋华向《风能》举例说。

在陈秋华看来,随着中国电力市场的深化改革,其机制与形态将越发接近澳大利亚电力市场,这就使精准的功率预测,不再是为满足电网“双细则考核”的合规性动作,而是真正成为经营活动的核心,成为一种内生的、市场驱动的经营工具。功率预测能力的差异,将直接关系到风电企业为客户创造盈利能力的高低。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随着未来电力系统中新能源渗透率从当前的20%向60%以上的主导地位攀升,如果没有精准、可靠的功率预测能力支撑,以及电站灵活可控的智能发电能力,系统就会因新能源波动性而“自乱阵脚”,弃风弃光将难以避免。

“针对这项需求,我们已经进行了相关布局,组建了一支规模超过200人的专业团队,专注于风能资源评估与功率预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金风科技的数字化能力从‘智能风电机组’‘智慧风电场’向‘智慧经营’延伸。”陈秋华介绍。

例如,金风科技打造的“新一代智能化风光功率预测技术”,融合了其服务的全球超7500个、总容量达7.47亿kW的新能源场站的海量运行数据。通过大模型深度赋能,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模型的地理局限,将空间分辨率从km级精细至100m级,并能有效捕捉微气候和极端天气影响。数据显示,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传统预测模型相比,该技术中期风速预测准确率提升8%,短期准确率提升9.8%。在江西电网覆冰和新疆电网覆沙等极端场景下,其预测准确率也比传统模型提升了5%~8%。

更重要的是,金风科技还将预测能力与交易策略打通,形成闭环。例如,在山西一座容量为24.8万kW的风电场,金风科技利用自主研发的“天机云平台”,通过“气象赋能交易决策”,生成考虑天气不确定性的最优交易策略,实现“观天交易”与“看市交易”的有机结合,将D+1功率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结算均价达到市场均价的120%,为客户实现年增收近千万元。

“在市场需求与企业能力的共同作用下,风电整机企业的服务内涵已从提供设备和基础运维,升级为对风电场全生命周期价值的经营管理。”陈秋华表示,“这意味着,整机企业需要从‘蓝领’的‘发电设备供应商’转变为‘金领’的‘能源资产经理人’。”

“为市场而生”的产品

市场规则在变,产品也应因时而变。

以往风电机组的技术竞争往往聚焦在风轮直径和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大,却普遍忽视了机组的气动效率(Cp值)。如今,金风科技对机组的研发重点已转向追求“高性能、高可靠性”,着力开发更能匹配市场价值的机型。

当今,长柔叶片已成为风电行业的“热门产品”,但其在极端天气下更易出现失速、损伤甚至断裂等风险,导致可靠性与发电量受损。陈秋华解释:“为此,我们调整了方向,采用实度更大、更牢靠的叶片设计,为其‘系上安全带’。不再一味追求更长的叶片,气动效率却能在目前行业基本水平基础上提升25%,这意味着发电量最高可提升约20%,体现了更具竞争力的LCOV水平”。

例如,金风科技在2024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4)上发布的GWH204Ultra系列机型,风轮直径小于前代产品,但发电能力反而比前代产品提升了3%~5%。据陈秋华透露,金风科技正在对该型产品进行市场化针对性升级,基于时序电价数据,让机组依托智能控制策略随市场价格波动灵活调节出力,主动增加高电价“黄金时段”的发电量,打造真正“为市场而生”的产品。

随着风电在能源结构中占比的不断提升,风电机组对电网的适应性与支撑能力将决定其能否被高比例接纳,这促使金风科技不断加强对机组电网友好性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一方面是构网型风电机组。传统机组如同电网的“跟随者”,而构网型机组则能主动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撑,成为电网的“稳定器”。金风科技已在2024年成功完成全国首个构网型风储场站220kV黑启动及微网实验,并获得了首个构网型机组认证。另一方面是针对远距离输电等特定场景,金风科技在积极研发低频风电机组等新型电网支撑装备,并开展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配套实践。

更值得关注的是,金风科技还大力开展了“风储一体机”(风电机组+储能融合)的创新实践。该产品的核心商业逻辑是通过在每台机组中配置储能,使其能主动且灵活地满足电力市场的电量需求,实现项目收益最大化。

“简单地说它就像‘充电宝’,在电价低时充电,在电价高时放电,直接提升了单位电量的价值。”陈秋华解释:“并且作为风电机组的一部分,储能已经不再是以前政策强制要求下所必须付出的成本,而成为创造价值的资产。”

在澳大利亚等电力交易活跃的市场,金风科技甚至尝试为机组配置了100%容量的储能装置,利用日内巨大的峰谷价差进行套利,同时支撑电网,充分体现了金风科技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利用产品组合求得市场价值最优解的经营思路

企业能力,向一体化延伸

“在市场化变革中,整机企业与客户的合作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业务范围也从单一的设备供应向一体化解决方案延伸。”陈秋华表示。在他看来,不断延长的风电价值链,让市场竞争的发力点更加多元,企业也可以在不同的赛道成为“多头冠军”。

例如,近年来,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航运业绿色转型需求进一步扩张,风电耦合制氢氨醇,打造“绿色燃料”,成为了风电价值链延伸的典型案例。风电的价值从电力转化为化工产品,拓展风电需求空间,优化风电投资的收益模型,提升度电价值。

2024年,金风科技投资136.65亿元建设兴安盟风电耦合制50万t绿色甲醇项目,配置200万kW风电,作为全球首个大规模风电绿色甲醇项目,真正实现了可再生能源与绿色燃料的耦合,开辟了使用绿电生产绿色燃料的发展路径。目前该项目已经承接了马士基、赫伯罗特两家航运巨头高达75万t/年绿色甲醇的巨额订单。2025年9月,金风科技又宣布投资189.2亿元,建设巴彦淖尔风电制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不难发现,金风科技的差异化优势正从风电装备延伸至绿色化工。

除了绿电衍生品,碳同时是风电释放新价值的重要载体。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时强调,到203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协同,将绿电的碳减排效益通过碳收益或绿证交易等方式转化为实际收益,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为LCOV提供新的优化载体。

作为行业龙头,金风科技已对碳管理价值积累了深刻的认知,并已构建了成熟的碳减排服务体系,为数十个工业园区提供碳排放在线监测与能源平衡管理服务,并在钢铁、航运、数据中心等领域落地565个零碳项目。其为天津港打造的全球首个“零碳码头”项目,通过建设分布式风电和光伏,结合智能调度系统,显著降低了港口的碳排放;为新天钢打造的低碳厂区项目,则通过绿电交易、节能技术改造等方式,在帮助客户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实现了用能成本的下降。风电的价值因“碳”的加持而再次延伸,能够为金风科技在未来的碳市场中获取先机提供坚定支撑。

“价值链延长带来的差异化竞争,为行业带来了‘多点开花’的业态,也印证了LCOV能够成为新能源市场化的新标尺。”陈秋华表示。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日渐深化之前,风电装备采购价格逐步探底,这与投资企业无法看到不同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相关。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台风电机组早上8点发出的1kWh电,与中午12点发出的1kWh电没有本质区别,在价值恒定的情况下,压缩采购成本、运维成本是必然的选择。然而,电力市场化改革正在给新能源投资带来巨大的改变,不同厂商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将前所未有地体现在每kWh电创造的真实售价上。或许多年后,当我们回望2025年,会清晰地看到一条分水岭,一条新能源产品与服务从“价格内卷”回归“差异化竞争”的分水岭。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