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网站导航

近40起光伏违规罚超900万,涉事名单全曝光

琬麟 2025-09-09 09:59 · 头闻号光伏头条

随着光伏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一系列违规受罚事件频繁浮出水面,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这些违规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对市场秩序、公共资源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根据世纪新能源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超39个光伏项目及企业被处罚,累计金额超916万。光伏行业违规受罚事件接连曝光,多起项目因触碰法规红线被依法惩处剖析这些违规行为背后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光伏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光伏行业违规被罚的常见原因

项目建设前期手续违规

未批先建:部分企业为了抢抓项目进度,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建设项目前期审批的法定程序,可能导致项目对环境产生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因为合规企业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完成审批流程。
违规备案:一些地方能源主管部门在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中存在违规操作。如在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中擅自增设 “接入点及线路容量” 前置条件且未公开,对民营企业区别对待,将民营企业的备案申请退回后转手备案给下属企业。这种行为违反了项目备案管理的规定,人为设置市场壁垒,阻碍了光伏行业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工程建设与质量违规

未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光伏项目开工前需按国家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以确保项目质量和安全。但部分建设单位对此重视不足,未履行相关程序,可能为后续项目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建设质量不达标:部分企业为降成本,存在偷工减料、功率虚标等行为,影响发电效率与使用寿命,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损害行业声誉。

土地使用违规

非法占地: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擅自占用耕地、林地、草地、湖泊等未取得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违反了土地管理法规,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土地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损害了农民和集体的利益。

土地用途变更违规:企业取得土地后擅自改变约定用途,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企业经营与市场行为违规

不正当竞争:行业供需矛盾突出时,部分企业低价恶性竞争,或通过囤积居奇、区域封闭限制竞争,阻碍产业升级。

信息披露违规:部分光伏企业存在虚增营收、违规减持等问题。误导投资者并破坏资本市场公平。

违规接入电网:供电企业存在并网超期、违规限制接入、过户不规范等问题,制约分布式光伏发展。

然而在安全生产违规方面,部分企业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存在工作人员未取得相关作业证件上岗操作、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这些行为极易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在环保违规方面,一些光伏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环境保护重视不足,存在私设暗管排放水污染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光伏行业违规预防的 “组合拳”

预防光伏行业违规需从多维度协同发力。企业合规管理上,应设立专门合规部门,制定覆盖项目全流程的合规制度。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核心,前期做好可行性研究,合规办理环评、备案等手续,加强政企沟通规避政策偏差;建设阶段精选优质合作方,明确质量责任并建立追溯机制;运营期完善运维体系,监控设备状态与环保落实,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应对风险。

市场竞争层面,行业协会多次倡议抵制恶性竞争,推动企业合作创新;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以技术、服务差异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减少能力不足或道德缺失导致的违规。

国家整治光伏乱象的 “硬举措”

国家从四方面整治行业违规。法规体系建设上,国家能源局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各方责任,解决权责不清、消纳困难等问题;同时修订工程质量、环保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

监管执法方面,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打击哄抬价格、非法占地等行为,形成监管合力;将光伏项目纳入日常监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定期通报典型问题以形成震慑。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范并开展信用评价;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将诚信状况与项目审批、融资挂钩,实施奖惩机制强化社会监督。产业引导层面,科学规划布局,避免产业趋同与垄断;加大技术创新支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升级,如支持光伏组件回收技术研发。

光伏行业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唯有企业合规经营与国家严格监管相结合,才能规范市场秩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球清洁能源转型。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