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万变的商业浪潮中,企业的战略抉择往往关乎“生死存亡”。2025 年 6 月 26 日,一则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资本市场与光伏行业激起千层浪 ——ST 绿康公告筹划出售光伏胶膜业务相关资产与负债 ,交易完成后,光伏业务相关子公司将脱离合并报表范围,其彻底告别光伏胶膜业务。
这一决策背后,是一家微生物发酵类兽药头部企业在光伏领域折戟沉沙的无奈,也是整个光伏胶膜行业激烈动荡的缩影。 自 2017 年在深交所上市以来,绿康生化在兽药领域深耕多年,建立起稳固根基。然而,2023 年1月,它毅然跨界,收购光伏胶膜厂商江西纬科,设立绿康海宁,全力进军光伏胶膜市场。历经两年多的艰苦开拓,到2024年底,光伏胶膜营收占比已达 35.62%。
看似转型成效初显,实则危机四伏。市场无情,绿康生化因入行时机不佳,深陷亏损泥沼,2023年亏损2.2亿元,2024年亏损额更是翻倍至4.4 亿元。最终,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剥离光伏胶膜业务资产。
ST绿康宣布剥离光伏胶膜业务,行业震动远超想象——这家跨界企业曾以35.62%的营收占比押注该领域,却在两年内累计亏损超6亿元后黯然离场,而它的命运也远非孤例,它宛如冰山一角,揭示出光伏胶膜行业正面临的严峻挑战 。
大溃败:产能扩张撞上行业冰河期
光伏胶膜是光伏组件封装的关键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光伏组件的效率与寿命,是光伏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部分光伏胶膜厂商已上市,斯威克计划分拆上市,百佳年代和祥邦科技曾启动A股IPO。
2023年下半年以来,受光伏硅料价格持续上涨后快速下跌、组件排产频繁调整、光伏树脂价格大幅波动等因素影响,胶膜行业出现剧烈动荡。
据统计,2024年以来,至少有4家头部企业7个胶膜项目终止或延期。连市场占比超过50%的福斯特也未能幸免,其越南年产2.5亿平米高效电池封装胶膜项目、杭州年产2.5亿平方米高效电池封装胶膜项目,都宣布延期至2025年12月。
业绩方面,作为光伏胶膜行业内的“第二把交椅”,斯威克2024年下半年亏损超1亿;海优新材2024年亏损5.58亿,是其历史上亏损最多的一次,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依然亏损5743.82万元;赛伍技术2024年净利润大亏2.85亿,2025年一季度继续亏损3315.5万元。
天洋新材更惨,2025年以来各种坏消息不断。2月15日,天洋新材宣布终止“昆山天洋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5亿平方米光伏膜项目”;4月2日,因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李哲龙先生正在筹划协议转让其持有的公司部分或者全部股份等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项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天洋新材股票停牌;4月26日,天洋新材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利润为亏损2.13亿元,同比下降125.73%;5月27日,天洋新材再发公告,宣布“南通天洋光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封装胶膜项目”、“海安天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5亿平方米光伏膜项目”等募投项目均由2025年6月延期至2026年6月。
不止“老玩家”,光伏胶膜跨界“新玩家”也难逃行业周期调整的负面影响,福莱蒽特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因为光伏胶膜板块表现不佳,控股孙公司福莱蒽特新能源停产歇业,控股子公司福莱蒽特(嘉兴)新材料临时停产。
光伏胶膜行业的动荡还不止于此……
组件龙头逆势入局:技术护城河争夺战
与ST绿康、福莱蒽特等跨界企业撤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伏组件巨头在胶膜领域的强势布局。
2025年2月,广德百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通过股权穿透图可知,该公司由常州百佳年代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鑫集成旗下苏州协鑫集成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持股。其中,常州百佳年代为大股东,持股比例75%,苏州协鑫集成投资持股比例为25% 。
不止协鑫,通威、晶科、隆基、晶澳等组件龙头企业都在光伏胶膜领域有不同的部署。
通威股份:
依托其化工板块(永祥股份)布局光伏级EVA/POE 粒子生产,向胶膜领域延伸。
正泰新能:
与福斯特成立合资公司,专注 POE 胶膜研发。
天合光能:
与陶氏化学联合开发新一代聚烃封装材料,用于其vertex系列双面组件。减少对 EVA的依赖,推动双面组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可靠性。
隆基绿能:
通过旗下子公司“隆基光伏科技”布局胶膜研发,与万华化学合作开发新型 POE 材料,用来适配其 Hi-10 系列N型组件,提升抗 PID 和耐候性能。
晶科能源:
投资建设 POE 胶膜生产线,2023年宣布在浙江海宁建设年产10GW胶膜产能。通过推出“晶科 POE+”,适配其 Tiger Neo TOPCon 组件,宣称可降低封装损失 0.2%以上。
晶澳科技:
公司成立光伏新材事业部,与主产业链各环节匹配布局光伏材料与设备业务,目前主要产品有光伏拉晶设备、光伏热场系统、光伏导电材料、光伏封装材料等,目前已形成自主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东方日升:
自研“Hyper-ion”系列 HJT 组件配套胶膜,采用多层共挤POE技术。宣称可将组件功率损耗降低0.5%,并延长寿命至30年以上。
这其实主要是受电池组件技术迭代频繁的影响,组件制造商对封装胶膜技术提出了的要求,电池组件龙头企业从专利、护城河的壁垒角度考虑,纷纷加入了光伏胶膜领域打造“电池—胶膜”协同创新体系。这些动作揭示出了一个战略本质:光伏胶膜正从通用辅材升级为组件技术体系的定制化核心部件。
光伏胶膜行业洗牌的本质,是产业竞争逻辑的根本性转变。当组件龙头将胶膜纳入技术护城河体系,这个曾被视为标准化辅材的领域,正蜕变为影响光伏组件效率与寿命的核心战场。
光伏胶膜行业的产能出清加速不可避免,未来能存活的专业厂商,必然是那些能深度绑定头部组件技术生态、参与协同创新的“共生体”。跨界败局与巨头入局的鲜明对比警示着行业从业者——在技术驱动的新能源行业,单纯产能扩张的时代已然终结!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