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大兴区首个“光伏微网DC-DC直接制氢”项目在大兴国际氢能产业园完成电解槽集群全系统联动试运行,并通过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现场见证与专项验收。
项目采用“碱性+PEM”矩阵式配置方式制氢,依托航天工程自主研制的碱性电解制氢系统和PEM电解制氢系统,实现了纯水电解和碱性电解两种技术路线的协同应用,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兼顾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高效灵活性。
近两年,国内绿氢项目集中爆发,项目的技术路线也在走向多元化。但尽管如此,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仍然是目前最具经济性的制氢技术路线,国内绿氢项目中有几乎近80%的项目选择了碱性电解槽制氢。
然而,随着碱性电解槽在绿氢项目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运行不稳定、杂质较多等缺点,众多项目业主单位也开始考虑PEM电解槽,而为了项目整体的经济效益,“碱性+PEM”便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绿氢项目所推崇。
对于当下的绿氢项目而言,碱性电解+PEM电解具备极大优势。
在技术互补性方面,碱性电解槽负荷调节范围为20%-100%,适用于稳定的电力供应,但不适合快速启动和停止,但PEM电解槽负荷调节范围更大,可达0%-120%,适合快速启动和停止,适应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周期性。对于大型风光制氢项目来说,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都是比较不稳定的,PEM电解槽极大地解决了这方面的困扰。
在成本效益方面,一套碱性电解槽系统的价格远远低于一套PEM电解槽系统价格,目前国内一整套1000标方碱性电解槽系统(包含气液分离和纯化系统)最低价格已经达到了450万元左右,而一整套1000标方PEM电解槽系统(包含BOP系统)最低价格也在1000万元左右。目前国内大型风光制氢项目投资额大概在50亿以上,项目所用制氢设备大概将达到15000标方以上,若是采用“碱性+PEM”两种电解槽,项目在制氢设备上的成本投入可更具经济性。
在2023年之前,国内90%的风光制氢项目都是碱水制氢的技术路线,尤其是在超100MW的大规模绿氢项目中,究其原因,是为了项目的整体经济性。但随着PEM电解槽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大型风光制氢项目也开始青睐于PEM电解槽,着眼于项目长期的经济性收益。
目前,国电投大安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华电达茂旗20万千瓦绿氢示范项目以及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是国内应用“碱性+PEM”两种技术路线的大型绿氢项目。
可以发现,3个项目仍以碱性电解槽为主,大安项目PEM电解槽占比稍高,在22%。
基于技术成熟情况,碱性电解槽在国内具有更明显的成本优势。但碱性电解槽对电力稳定性较高,不适用于风光等间歇性电能,更实用于电网电解制氢。而PEM电解槽风光耦合能力更强,冷启动时间、响应速率、负荷范围分别为20-30分钟、秒级、5-125%,均优于碱性电解槽的1-2小时、数十秒级、30-100%,故更适配风光发电的波动性。
随着PEM设备的降本,碱性+PEM协同制氢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数据表明,当用电成本为0.3元/度时,50%碱性+50%PEM的成本与100%碱性的成本相当,且在成本不变的状态下加强了风光耦合,提高了制氢效率。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