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网站导航

汽车产业发展将四面出击

王金玉 2017-07-17 10:55 · 头闻号储能要闻
近日,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暂停审批、合资合作新政出炉在汽车圈引发热议。一时间,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应如何调整扑朔迷离,政策引导会指向何方也再次被关注。而前不久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新一项指导政策,能否从中窥见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日前,《中国汽车报》独家专访了工信部产业政策司产业协调处原副巡视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李万里,这位曾经主导、参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的专家,对《规划》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规划》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管理有了全新突破,我国汽车产业正在向更加开放的市场化方向积极迈进。李万里表示,安全可控、“汽车+”、中国品牌建设、协同发展是《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未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政府的管理方向。
 
关键词:安全可控
 
汽车安全关乎国家安全
 
“《规划》着重提出全产业链安全可控,在目标和重点任务中有5处关于安全可控的描述,而在之前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未曾如此明确提及过。另外,在保障措施中提出完善内外资投资管理制度,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这说明我国汽车产业对安全的认识,已从严控整车尤其是轿车产品股比,转为与整车相关的产业链的安全可控方面了。”李万里认为,这种安全可控主要包括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信息化体系、装备制造业及物流设备,也包括产业链下游的销售、服务以及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对于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李万里认为,首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有了一定积累。在汽车领域,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车生产和消费国,生产制造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支撑我们有自信有序放开股比,让内外资在国内、国际的大市场上公平竞争。同时,“有序放开股比”既是我国发展“一带一路”所需,也是中国建设“市场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其次,产业安全有了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家安全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突出抓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各方面安全工作。汽车业面临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变革,在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当汽车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依托和支撑,负载大量信息时,还会涉及到网络信息安全,进而涉及全局安全,确保全产业链“安全可控”就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未来,汽车产业将是构成网络安全的重要一环,我们一定要把汽车的安全可控放到关系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做好相关工作,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李万里强调。
 
关键词:“汽车+”
 
车企应“以我为主”拥抱互联网
 
“过去几年业内关于互联网+汽车,还是汽车+互联网的争论比较多,甚至有人担心,汽车会被互联网颠覆。《规划》在重点任务中讲到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节能汽车要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的任务时,明确提出‘汽车+’跨界融合工程的理念,而不是通常的‘互联网+’。这种说法再次明确汽车产业的地位与作用,体现产业链升级再造过程中汽车产业属性和方式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李万里表示,“汽车+”明确汽车在未来的产业变革中仍将处于主体地位,车企要“以我为主”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如何理解“汽车+”?“我认为,未来‘汽车+’时代,不变的是属性,改变的是方式。”李万里分析,首先,汽车产品属性不变。即使将信息化、智能化加到汽车产品上,它仍然是被人们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产品属性并没有发生改变;其次,汽车产业属性不变。汽车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层级和供应商数量可能会有所减少,但制造基础、管理逻辑、基本规律没有根本性改变;再次,汽车的社会责任属性不变。对于汽车产品安全与质量的要求不但不会变,甚至可能更高;最后,汽车在社会经济及各产业所处地位的属性不变。汽车工业自诞生以来,在制造业中始终是先导型产业。进入工业4.0时代,汽车仍然是拉动社会经济的主要动力,将继续保持制造业中先导型产业的地位。
 
在不变的属性前提下提升汽车制造水平的同时,方式的改变将推进“汽车+”的大幅跨越。李万里认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产品使用方式的改变,汽车产品或将从市场终端变为公共基础设施。同时,汽车产业运行方式将发生很大的改变。“汽车产业形态将从制造业转为制造+服务产业,企业需不断扩展服务领域,从一次性获利到持续盈利,从汽车制造商到出行服务商转变。”李万里表示,“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属性,将不断丰富共享经济的经营理念和运行方式。
 
伴随着股比管理的放开,市场竞争的更加开放,汽车产业的利益分配与控制方式的改变,资本运作方式将更加灵活多样,利益分配与实际控制力将逐步分离。李万里认为,这些变与不变都将在“汽车+”的舞台上展示给世人。
 
关键词:中国品牌
 
制定考核机制保证品牌质量
 
《规划》在重点任务中第一次以“中国品牌”替代以往文件中“自主品牌”的描述,李万里认为,使用“中国品牌”是要避免被标记“狭隘民族主义”的标签,继而影响中国推动全球化融合的大趋势。
 
“中国品牌首次作为国家战略被明确,这将为推动我国汽车品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李万里告诉记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使用自主品牌而非中国品牌,这个词多少带有民族主义自我封闭的色彩。“我们要有建设、宣扬中国品牌的勇气,要理直气壮地建设属于中国的中国品牌。”李万里认为,建设中国品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汽车人要像高铁、飞机等行业那样,积极做好中国品牌建设,中国品牌建设是发展中国汽车业智能化的必由之路。
 
不过,李万里强调,当前进行中国品牌建设,关键是要明确考核标准,不是所有品牌都能称之为中国品牌,要明确产品标准及实现路径,保证中国品牌的质量,形成影响力。要体现建设内涵,让我国汽车产业中出现真正叫得响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汽车强国的构建。“我建议从至少以下十个方面对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进行考核:规模销售中国品牌的实力、提升中国品牌市场份额的能力、单一品牌平台销量优势的能力、转型重构的能力、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凝聚各路精英的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能力等。”李万里说。
 
关键词:协同发展
 
实现汽车强国必须“集体抱团”
 
协同发展的理念在《规划》基本原则及重点任务等章节中被多处反复提到,是《规划》的重点和核心。李万里表示,这表明我国将以“协调发展”为主要路径,至少是在2025年之前,要以“集体抱团”的方式实现与众不同的创新过程。他分析,从技术层面看,汽车行业正面临的深刻变革,是来自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各领域技术的融合,只有协同才能实现真正的变革。同时,这场变革需要来自产业内外、国际国内的协同才能推进,包括体制机制的融合,都需要协同、包容发展。
 
不过,“协同发展不是一团和气,不是一边倒。”李万里强调,和而不同,斗而不破,相辅相成,渐入佳境是协同发展的最高境界。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