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段行程里,既在敦煌见证了千年人文与大漠风光的交融,也在瓜州邂逅了一望无际的风电海洋,更解锁了嘉峪关创意十足的光伏矩阵与张掖七彩丹霞的地质奇观,视觉与专业的双重暴击接连不断。作为青甘大环线的收官之旅,今天将从张掖启程返程西宁,穿越祁连大草原的辽阔无垠,途经门源百里油菜花海的静谧壮美,见证从戈壁丹霞到草原花海的绝美切换。同时,也将探寻这段路程中新能源与农业、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为这场3000公里的新能源朝圣之旅,画上圆满句点!
DAY5
祁连大草原、百里油菜田,重回西宁
今天是青甘大环线的最后一天,将要完成从甘肃到青海的旅程。
一早,乘上汽车,从张掖出发,继续沿河西走廊向东南方向飞奔,上张汶高速,经民乐县,过扁都口收费站,穿景阳岭隧道,经峨堡镇→青石嘴镇→门源回族自治县→西宁。全程420公里左右,也是本次青甘大环线之行最为“轻松”的一天。
刚驶离张掖市区,高速两侧的风景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于敦煌的戈壁砾石、德令哈的破碎盐碱地,也别于西宁湟水谷地的狭窄带状地形,张掖境内是大片开阔的平原,农田连片铺展,一眼望不到边际,满是生机。

满眼尽是农田(百度地图)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坐拥走廊最大的内陆河——黑河。农业的核心是水,这条河便成了这片平原的“生命之源”,滋养着千万亩耕地。

高速公路旁的农田
若说古时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两郡周边多是荒凉,张掖便是例外。这里年日照时数达3000-3200小时,充足的光照极利于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进行光合作用。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自汉代设“张掖郡”起,这里就以灌溉农业为核心;2000年的耕作历史,不仅沉淀下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更传承了成熟的农业技术。如今的张掖,已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其制种面积占全国总量的25%,堪称“中国玉米种子的摇篮”。这一段,并没有看到成规模的光伏、风力电站,想来是这里的耕地太过金贵,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粮袋子”的重任,自然舍不得用于其他开发。

汽车沿张孟线(G227),穿越祁连山。这道全长30公里的峡谷,从来都不只是自然的馈赠。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着千年的丝路驼铃与战马嘶鸣。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带着汉节从这里穿越祁连;霍去病北击匈奴,铁骑踏过此处的积雪直捣河西;隋炀帝西巡时,二十万仪仗队在隘口遭遇风雪,冻毙的士卒骸骨与西域使臣的驼队脚印,一同留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穿出峡谷,就抵达了峨堡镇。这个小镇扼守着G227国道与张汶高速的交会口,东接甘肃张掖,西连祁连县城,是进出祁连大草原的“青海北大门”。到达这里,也就意味着,已经完成了甘肃到青海的旅程,进入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地界。
峨堡镇,曾是古丝绸南路“羌中道”的核心驿站。而不远处,便是祁连大草原。

祁连大草原,雪山为幕、草原为毯。这个地处祁连山麓的草原,就像是一条丝带,与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
土拨鼠在地上挖出一个个洞口,并时不时走上地面,四处张望。一但你发现它的身影,想要靠近拍照,在十几米外,它便警觉并快速钻入洞穴,不再出来。
偶尔,一群少数民族的汉子,组成马队,疾驰而来,威武雄壮。
与其说这里是风景,更像是一张精美的油画。
中午时分,返回峨堡镇简单吃了一顿午餐。就奔向此行最后一个景点——门源百里油菜花海。
途中,不远处祁连山脉,绵延千里,像一块背板,衬托着景色,由远及近,徐徐展开。那高高的山顶,常年积雪,与9月的季度,格格不入。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云雾缭绕,5000米以上的雪峰,总给人一种错觉,让人误以为身处某座世界名山的攀爬之中。


不多时,汽车穿过景阳岭隧道,隧道全长2370米,该隧道于2023年4月实现全线贯通,2024年随扁都口至门源段公路同步通车。它的建成通车,彻底改善了祁连山腹地的交通通行条件,将张掖至西宁的绕行距离缩短约80公里。
汽车在门源花海服务区停靠,在这里,就可以看到百里油菜花海,但是,由于已经是9月,油菜花海已没有了往日的震撼,但广袤的土地,仍能让人想象出一片金黄时的震撼。

汽车再次启动,沿张汶高速,驶向西宁。
巴哈达坂隧道是G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地处祁连山东段青海省门源与大通两县之间,作为青海北部连接甘蒙的交通要冲,其建成彻底改写了“千难万难,难过达坂”的历史。隧道采用分离式双洞设计,左线长4965米、右线长5000米,以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是青海省内最长的高寒高海拔特长隧道之一。通车前,门源至西宁需绕行达坂山盘山路,冬季常因积雪封路,通车后,不仅将门源至西宁车程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还实现全年无障碍通行。


巴哈达坂隧道(百度地图)
穿过巴哈达坂隧道,就进入了西宁城北区。这也就意味着,近3000公里的青甘大环线旅行,已经结束了。
汽车缓缓停在酒店门前,司导小飞还是贴心帮忙将行李送到酒店门口。
司导小飞在离别时说:“这辈子,我们可能不会再相见了。”令人有些伤感,5天4夜,匆匆过客竟也在彼此之间生出了情感,是信任、朋友、旅伴,亦或是其他,说不清,道不明,或者都有。
确实,在这广袤的青甘大环线,又有游客几人,能够再一次踏上这段旅程呢?
这辆车,承载过多少人,完成青甘大环线的长途奔袭?已经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伙伴。

5天时间,穿越青甘,翻山越岭的座驾(小飞供图)
结语
西北向,风光地、英雄地
返程前一夜,坐在西宁酒店柔软的椅子上。指尖划过手机屏幕上的步数统计——96000步,这串数字背后,是5天4夜像“急行军”般的旅程,回想起来竟像一场不真切的梦。
那些日子里,新能源电站总在不经意间纷至沓来:常常还沉浸在前一座电站的信息核查里,车窗之外,又有新的光伏矩阵或风电集群闯入视野。再加上要消化沿途的自然奇景与人文厚重,能让大脑这颗“CPU”没被彻底烧宕机,已是万幸。
3000公里,车轮循着古老商道的痕迹,横跨青海、甘肃两省,扎进青藏高原的辽阔与柴达木盆地的壮阔,闯入河西走廊的苍茫历史。天地之间,仿佛正铺展成一幅“古丝路驼铃”与“新能源矩阵”交织的独特长卷。一边是千年文明的沉淀,一边是绿色大国的崛起。
一个个新能源电站,在旅途中擦肩而过。据不完全统计,装机量已达24.24GW,如果算上在建/规划的17.98GW,这次旅途目之所及的新能源电站总装机量将达42.22GW……
这些以光伏、风电、光热为代表的新能源电站,早已不是冰冷的工业设施,而是融入西北大地的“绿色坐标”。它们以零碳排放的姿态,默默扛起“西电东送”的战略重任。从青海的盐湖之畔到甘肃的敦煌戈壁,清洁电流跨越数千公里,点亮东部城市群的写字楼灯光、居民家中的暖炉,更在悄然改写着古老丝绸之路的叙事内核。
昔日驼铃叮咚的商道,曾承载着丝绸、瓷器与文明的交融;如今,这条土地上崛起的能源集群,正化作清洁能源的“传输动脉”,让低碳发展的浪潮沿着丝路脉络流淌,为这片沉淀了千年故事的土地,写下属于新时代的绿色篇章。
西北阔土,风电、光伏心脏,凭特高压电网构成血管,将电能血液送往全国各地,是“双碳”目标的保障、是民生的支柱、是电网的保障、是AI算力的赋能、是芯片制造的底气……
而奋斗在这片土地上的新能源人,于高原搏击,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以热血书写中国速度,央国企、民企,也统一战线,建成一个个风电场、一片片光伏、光热电站,配合源网侧储能,为国家电网保驾护航。
谨以此文,致敬那些奋战在西北的新能源“信徒”、英雄们。
如果你也是新能源“信徒”,有机会,也可以开启一场青甘大环线新能源“朝圣”之旅,用第一视角,去感受,去感动,去感叹……
###完###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