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令哈到敦煌的600 公里疾行,堪称一场新能源盛宴!解锁了装机量超10GW的光伏光热产业园,探秘全球首个达产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偶遇阿克塞规整的风电集群,还发现了光伏园区里藏着“甘肃地图”的创意组件。休整一晚后,先沉浸式打卡敦煌核心地标——莫高窟的千年佛光与鸣沙山月牙泉的大漠风情,随后便挥别敦煌向张掖进发,途中将途经 “全国风电装机第一县”瓜州,沉浸式感受超12GW风电集群的磅礴气势,还能偶遇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项目,古丝路底蕴与新能源科技的碰撞全程高能!
DAY3
戈壁深处的千年佛光
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
追溯敦煌的历史,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
1.人类活动史:自史前新石器时代计起,距今已经超5000年,考古发现显示,当地存在以狩猎、游牧为主的原始部落,他们留下了石器、陶器等遗迹。这一时期的敦煌,尚未形成明确的聚落或行政概念,却为后续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敦煌“文明史”的源头。
2.行政建制史:自汉代设郡至今,行政建设已超2130年。古丝绸之路毗邻西域的首要重镇,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文明熔炉”,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佛教文化在此交融。
3.文化史:以莫高窟为起点,自公元366年开凿莫高窟算起,至今约1600余年。
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鸣沙山开凿第一个洞窟,奠定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基础,开启了敦煌作为“佛教艺术宝库”的历史(莫高窟的营造持续至元代,跨越千年)。
敦煌莫高窟,自儿时起就从书本、图片、影视中频频致敬,但从未得空前往,一见真容。自然成为此行历史厚重的人文景观中最为向往的重中之重,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如果此行没有莫高窟,也许根本不会成行。
7:30,汽车便赶往莫高窟,得以一探千年文明的真容。
为了全面感受千年文化,选择了238元的普通票,含8个实体洞窟、两场数字电影及往返大巴。
起初到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误以为莫高窟就在附近,后来才发现草率了。
由于每日限量售票,需要提前预约,好在成行之前就已经预约,但时间却是当天下午。经过改签,终于在等待了1个多小时左右,排队进场。再一次领略了几千人组成的人山人海。
第一场数字电影《千年莫高》,颇有纪录片大作的模样。跨越1600年,去探究莫高窟的前世、领略今生。以20分钟的时长,结合史诗般的叙事语言,系统梳理了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凿至今的1600余年历史。见证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东传的历程,以及历代工匠如何在戈壁崖壁上创造出震撼世界的艺术奇迹。影片特别聚焦于莫高窟营建的社会背景、壁画彩塑的创作工艺,以及藏经洞发现与文物流散的历史经纬,既有宏观历史视角的铺陈,也包含对具体洞窟(如285窟、220窟)艺术细节的特写。
作为数字中心参观流程的核心环节,《千年莫高》与另一部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形成互补。后者通过球形银幕和超广角鱼眼镜头,带领观众“飞入”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7个洞窟(如盛唐45窟、初唐220窟),实现对壁画飞天、彩塑衣纹等细节的毫米级还原,营造出“佛国世界触手可及”的沉浸体验。两部影片共同构建了“先数字体验、后实地参观”的创新模式,既通过数字化手段缓解洞窟承载压力,也为游客实地游览提供知识储备与审美引导。
观景结束,乘坐景区摆渡车穿过茫茫戈壁,前往15公里外的敦煌莫高窟。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始了8个这、洞窟的参观。
洞窟内光线昏黄柔和,一尊尊彩塑似被时光凝固。佛陀结跏趺坐,神情慈悲宁静;菩萨身姿婉约,璎珞垂坠间透着温婉气韵;力士怒目圆睁,肌肉线条里蓄满力量。四周壁画如史诗长卷,飞天的绸带似在光影里轻轻舞动,经变画的故事在斑驳色彩中缓缓铺展。墙壁上,历代工匠留下的细微凿痕、颜料晕染的痕迹,都像时光镌刻的符号,默默诉说着千年前的营造匠心与宗教虔诚,让整个洞窟都浸透着肃穆神圣的气息。
那种震撼,唯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仰头望穹顶藻井,繁复纹样如星河旋转;俯身看壁画细节,矿物颜料历经千年仍泛着温润光泽,笔锋起落间仿佛能触到古人的创作温度。因洞窟保护规定,这里禁止拍照,虽遗憾没能用镜头留存这些瞬间,却也让每一次目光的流连、心灵的触动,都成了独属于记忆的珍贵收藏。
在莫高窟石窟群中段,一座朱红色木构楼阁依山崖而立,九层楼层层向上递升。这便是莫高窟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九层楼”(正式编号第96窟)。它通高约45米,是莫高窟体量最大的建筑,在沙灰色崖壁的映衬下,朱红檐廊与黄色岩体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这座楼阁的营建跨越千年,不断升级。
经考证,初唐武周延载二年(695年),禅师灵隐、居士阴祖等人始建时,它是四层重檐式建筑;晚唐乾符年间(874—879),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将其改建为五层;此后历经宋、西夏、清等朝代重修,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四年(1928—1935),敦煌民众集资历时八年,最终将其增建为九层,形成如今硬山一面坡、层檐复叠的基本形制;1986年,敦煌研究院又对其加固维修,让这座千年建筑更显巍峨。
楼阁之内,供奉着一尊高达35.5米的唐代巨型弥勒佛坐像,俗称“北大像”。抬头仰望,大佛慈目世间,安详悯人。不禁令人心生对千年文明的敬畏与赞叹。它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若以“室内泥塑大佛”论,为全国之冠,体量仅次于四川乐山大佛、荣县大佛。
千余年来,九层楼不仅见证着莫高窟的营建史,更成为敦煌文化的视觉符号。

图说:九层楼
这是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复制品。第45窟以精美的盛唐彩塑闻名,窟内中央的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两侧侍立着弟子、菩萨等造像,整体呈现出盛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辉煌风貌,人物神态、衣饰细节都极具代表性。

走马灯般前行,无法细细咀嚼千年文化积淀。纵使千言万语,也难述敦煌莫高窟魂魄,更何况笔拙如斯的本文。如您有机会去敦煌一游,墙裂推荐去莫高窟,亲身感受,定不虚此行。
但是,莫高窟文物流失,至今仍是考古界乃至整个民族难以释怀的痛,令人唏嘘不已。
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藏经洞。这座位于第17窟的洞窟,藏有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佛经、文书、绘画、织物等约5万件珍贵文物,堪称研究中古时期中国及中亚历史、文化、宗教的“百科全书”。然而,自藏经洞被发现后,这些国宝便开启了大规模外流的悲剧历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清政府腐朽无能、敦煌地方管理混乱不堪、国际探险热潮裹挟的复杂背景下,多国探险者通过“低价购买”“骗取”所谓“考古发掘”等不正当手段,将大量文物攫取而去。最终,这场文化掠夺导致无数国宝散落海外。请记住这些文物掠夺者的名字,记住这段文化灾难和耻辱。

如今,中国本土仅存约1.7万件(主要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院),且多为残片断简,那些工艺精湛、史料价值极高的精品则大多流落在异国他乡,成为中国文化遗产史上一道难以愈合的痛……
时间原因,依依不舍登上摆渡车,返回敦煌莫高窟数字中心。
下一站,鸣沙山、月牙泉。
站在鸣沙山脚下抬头望,看着脚下到沙丘顶的距离,似乎并不算远,心里还暗想着“应该不难爬”。

可真踩进沙里往上攀,才真切尝到这黄沙的“厉害”。脚刚踩实想发力向上,柔软的沙粒就顺着脚踝往下跌陷,像有股劲儿故意拽着人往下沉。每一步耗的力气,约莫是平地上的三倍还不止。明明没挪几步,小腿就已经发沉发酸,连膝盖都跟着发紧。
当快步行至半山腰时,却感觉异常疲惫,这才猛然记起,敦煌的海拔足有3600米,高海拔本就耗力,再加上流沙的“阻力”,难怪会这么累。
歇了半会儿,便转到供游人行走的步道上,沿着“软梯”随着人群一步一步往上挪。走了许久,终于登上了鸣沙山。而月牙泉就在脚下,远远望去,真的像一弯月牙,静静躺在沙丘之间。
坐在山顶,敦煌就在不远处。想知道千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曾坐在这里,赏日落、望城郭、思远乡。

夜色降临,鸣沙山举行了一场露天演唱会,山上坐满了数千名游客,歌词字幕映在对面山腰,数千人点歌合唱、尖叫。此时,一首歌,也许对应着一个人、一段记忆、一座城市、一个永远无法回头的过往,像青甘大环线的旅程,一去不回头。

其间,隐约看到,月牙泉上方的沙丘上有微弱灯光,猜测之后园方要用无人机整活了,果不其然,无人机群,在空中不断变换着各色图案,当无人机群组成九层楼图案时,在那么一瞬间,有一种历史与现在科技交融的感觉,今日的中国,已经腾飞,不会再让当年莫高窟悲剧重演。

虽在旅途奔波,仍第一时间完整回看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
当陆战之王99B的履带碾过视野,100中型坦克与支援战车的透着科技锋芒驶入画面;当舰载激光武器的微光藏着“零延迟”防御的底气,无人作战家族列技术已将对手远远抛在身后,鹰击反舰导弹的闪光着深蓝决心;再到歼-20划破长空、运-20B撑起战略投送的羽翼,防空导弹织就多重天网、洲际导弹立起大国柱石……每一幕都让人心潮澎湃。
儿时身怀军迷体质,总担心这辈子或许都难见中国航母的身影。如今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早已三舰入列,深蓝之上,中国航迹已越走越远。
今日中国,早已不是昔日需在烽火中挣扎的模样。它有底气让“陆战铁拳”坚不可摧,有能力让“海空利剑”护佑疆土,更有实力把一代人“不敢想”的愿景,变成了眼前触手可及的盛世。
DAY4
瓜州风塔逐风立
张掖丹霞绘彩卷
第4天一早,离开敦煌,沿柳格高速,奔向“四郡”之一的张掖。
在大地之子短暂停留后,继续向前,过了几十分钟,清晰可见远方,风机林立,多到数不清。



瓜州县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瓜果产区,尤其以“瓜州蜜瓜”(如黄河蜜瓜、白兰瓜)闻名,被授予“中国蜜瓜之乡”称号,蜜瓜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年产量达20万吨,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
而如今,瓜州的另一个名头则是“全国风电装机第一县”,之所以得此殊荣,是因为截至2025年7月,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已建成风电项目60个(风电场55个),总装机容量达12.1GW,安装各类型风电机组5480台,凭一己之力贡献了甘肃省风电总装机量的37.6%。

图说:瓜洲周边,皆为风电场(百度地图)
瓜州风电场主要集中在县域北部和东部的戈壁地带,形成了北大桥、安北、柳园、桥湾、小宛五大核心片区,以及西湖、东涧泉等新兴开发区域。这些区域均位于“河西走廊”东西风通道上,年均风速超过7.5m/s,风能资源丰富且稳定。这些风电场由华能、华电、大唐等5大发电集团及金风、协合等42家新能源企业投资建设,覆盖了从单机容量1.5MW到8.34MW的多种机型。


有信息显示,瓜州风电场2025年计划新增风电装机1.65GW,包括绿电园示范区0.2GW等,预计2026年投运。

从瓜州县经过,行驶了50公里,仍能看到风机,头一次见到这么巨大的风电场集群。
突然,两座光热吸热塔进入到视线。
这个坐落在东涧泉新能源基地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是三峡恒基能脉瓜州700MW“光热储能+”项目的组成部分。也是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与风光协同的多能互补示范工程,由三峡集团与恒基能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开发,总投资49.3亿元。
该项目融合100MW光热发电、200MW光伏发电和400MW风力发电,通过光热储能的调峰作用,将波动性电源转化为稳定电力输出,年发电量达18亿kW·h。
双塔一机熔盐塔式技术项目首创“双塔一机”设计,配置两座200米高吸热塔和一套100MW汽轮发电机组,通过双镜场协同运行,镜场效率较传统单塔提升24%。聚光集热系统采用26954面高效定日镜(反射率94%),总采光面积80万平方米,可将熔盐加热至565℃并存储于高、低温储罐中,实现6小时连续发电。
多能互补协同运行光热电站作为“压舱石”电源,通过储能系统平抑风电、光伏的波动性,使组合电源出力波动控制在±5%以内,弃风弃光率降低至5%以下。这种模式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提供解决方案。



图说:三峡恒基能脉瓜州700MW“光热储能+”项目(百度地图)
经连霍高速再向前行驶,不多时就到了瓜州桥湾风电场,此时距离瓜州县城已经90公里左右,公路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向玉门市进发。

图说:瓜州桥湾风电场(百度地图)
玉门市,与瓜州同属县级市,均由酒泉代管,也是一个风电大县。
在玉门市周边,各风电场正在紧锣密鼓地在进行着建设工作。


图说:玉门市附近,风电场遍布(百度地图)
经过玉门,不多时便进入了嘉峪关地界。与瓜州、玉门不同的是,这里的新能源电站以光伏为主。
在嘉峪关嘉西光伏产业园内,一块块光伏组件组成一片片光伏几何形状的电站阵列,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直角梯形、多边形。

图说:嘉西光伏产业园(百度地图)
嘉西光伏产业园是甘肃重点打造的大型光伏基地,规划总装机容量达4GW。截至2024年,已建成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超1900MW(部分报道达2004MW),且仍有大批在建、拟建项目。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当前在建的嘉峪关AI算力中心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颇具标杆意义。这是国内首个将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储能系统与AI算力中心深度耦合的创新型“零碳算力园区”示范项目。项目选址嘉峪关市新城镇野麻湾村,总投资约63亿元,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体量与定位均属行业前沿。
具体建设规模涵盖四大核心板块:
电源侧:布局980MW光伏(含250MW林光互补项目)与187.5MW风电;
储能侧:配套1GW/4GWh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
负荷侧:建设260MWAI算力中心(规划约2.6万个标准机柜,能源使用效率PUE≤1.2);
电网侧:则同步建设配套升压站与静止调相机等保障设施。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约22亿千瓦时,可覆盖算力中心85%的电力需求;创新采用“孤网运行+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通过智能调度平台实现园区电力自平衡,弃光率可严格控制在5%以下。
2025年2月获甘肃省能源局核准,3月启动EPC总承包招标,4月确定中标单位;截至2025年9月,正处于初步设计阶段,计划2025年四季度开工建设,2027年四季度实现全容量投运。
项目技术亮点尤为突出:一是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林光互补模式,既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又通过植被调节优化发电环境;二是算力中心应用浸没式液冷技术,相比传统风冷大幅降低运行能耗;三是配置静止调相机并搭配动态智能控制策略,为孤网运行的稳定性提供核心保障。
作为甘肃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该项目的价值远超示范本身。不仅成功验证“高比例新能源+孤网运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为西部沙戈荒地区零碳算力园区建设提供可复制的范本;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新增产值超200亿元,助力嘉峪关从传统“钢铁之城”向新兴“算力之城”转型;更成为“东数西算”工程与“双碳”目标深度融合的标志性项目。
驶过嘉峪关,便进入酒泉市境内。沿途恰好经过酒泉市肃州区东洞滩光伏产业园。作为酒泉市规划规模较大的光伏产业集聚地,这里已吸引众多新能源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效应,是当地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

图说:酒泉市东洞滩光伏产业园(百度地图)
至2024年底,肃州区累计建成集中式并网光伏电站32个,装机容量将达到1.33GW,跻身“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示范基地”行列,年发电量达21亿kW·h以上。

当天下午,汽车缓缓驶入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抵达这片被誉为“大自然调色盘”的神奇土地。阳光斜照,人声鼎沸,乘坐景区公交深入其中,每一个转弯都仿佛揭开了一道地质画卷的新篇章。沿途,连绵起伏的山峦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色彩盛宴,一道道红、黄、绿、青、蓝、紫的岩石纹路交织如天然水墨画,像古老的壁画,更像一幅肆意挥洒的抽象画,铺展在眼前,展现出丹霞地貌的独特魅力与无尽变幻。
矗立在观景台上,不同角度望去,便会发现不同的惊喜,有的山峰如金字塔般雄伟,有的则如丝绸般柔美。

欣赏完美景,已经日落,汽车驶往张掖酒店,结束了第4天的行程。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