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网站导航

爆雷!越来越多光伏企业,撤退不干了

孔令辉 2025-10-20 11:03 · 头闻号光伏头条

曾几何时,光伏行业因政策红利与市场前景成为跨界资本追逐的"香饽饽",众多企业纷纷跨界入局,试图分一杯羹。然而,当光伏寒冬来临后,热潮褪去,行业洗牌加速。

从*ST绿康、福森药业、百川畅银、华东重机等多家企业密集离场到永和智控的五折甩卖,2025年,跨界光伏企业的"退潮大戏"仍在继续上演。一批批跨界者离场的背后,不仅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阵痛,更是提示了跨界经营的风险。

永和智控五折甩卖光伏资产 跨界梦碎

10月14日,永和智控(002795.SZ)公告称,拟公开挂牌转让控股子公司普乐新能源科技(泰兴)有限公司51%股权及公司对泰兴普乐的全部债权,上述股权及债权的首次挂牌底价合计不低于人民币3049.00万元。

此前,该公司则公告,拟将持有的泰兴普乐51%股权及对泰兴普乐的全部债权按照一揽子交易的方式,以6,140.00万元交易对价转让给凡荣实业。挂牌价直接从6140万元降低至3049万元,跌幅超过50%,可见泰兴普乐的资产又缩水了不少。

早在2025年8月6日,永和智控的一纸公告,便已经为其短暂的光伏跨界之旅画上句号。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曹德莅拟以3.2亿元的价格出让所持中交光伏8%股份,交易完成后,永和智控将不再持有中交光伏任何股权。回溯此次跨界,永和智控曾对光伏业务寄予厚望,然而从股权作价来看,此次转让近乎"五折甩卖"——对比其此前进入时的投资成本与标的估值,3.2亿元的交易价格较市场预期也缩水近半,直接宣告了其跨界光伏的失败。

事实上,永和智控的光伏布局从一开始就充满不确定性。作为一家以流体控制设备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其在光伏领域缺乏技术积累与产业链资源,仅通过股权合作切入赛道的模式本就脆弱。在行业竞争加剧与市场波动双重冲击下,光伏业务不仅未能成为新增长点,反而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拖累主业发展。此次低价剥离光伏资产,本质上是企业在战略试错后的"止损"之举,也成为2025年跨界光伏企业集体退潮的典型缩影。

跨界玩家大逃离 2025年多家企业密集离场

永和智控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包括华东重机、福森药业、*ST绿康、振华重工等在内的多家企业通过出售资产、终止项目等方式彻底退出光伏赛道,跨界玩家的"逃离潮"愈发明显。

9月23日,*ST绿康(002868.SZ)以0元价格转让旗下绿康玉山、绿康海宁、绿康新能三家光伏子公司全部股权,这场持续两年的光伏跨界尝试最终以亏损近7亿元告终。剥离光伏后,公司将重心重新回归动保产品等原有主业,试图挽救濒临退市的局面。

9月19日,福森药业(01652.HK)公告以7300万元出售全资子公司河南福森智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该子公司拥有总装机容量约27.27兆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公司明确将光伏业务归为"非核心边缘行业",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制药主业,直言"副业拖累主业"是剥离的核心原因。

2025年7月4日,百川畅银发布关于签署高效异质结电池项目合作协议暨对外投资的进展公告,正式宣告其跨界光伏的尝试彻底失败。这家以沼气发电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曾雄心勃勃地宣布投资14亿元进军光伏异质结电池领域,却在不到两年时间内遭遇“退钱又退地”的尴尬结局。这不仅是百川畅银的一次挫折,更是光伏行业跨界热潮下,企业面临重重挑战的缩影。

作为工程机械领域的龙头企业,振华重工其曾通过参股中交光伏布局光伏电站业务。2025年8月,公司公告将所持中交光伏全部股权以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转让给中国城乡,理由是"聚焦主责主业,优化资源配置",正式退出光伏领域。

华东重机这家以港口机械为主业的企业,曾计划斥资80亿元跨界光伏组件与电站开发,然而项目推进不足两年便宣告失败。2025年上半年,公司公告终止所有光伏相关投资,将已建成的部分组件产能以低价转让给头部企业,80亿豪赌最终黯然收场。

跨界企业退潮背后:光伏行业正值阵痛期

世纪新能源团队认为,跨界企业密集退出光伏,本质是行业周期与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外部环境看,光伏行业已从高速增长期进入"提质增效"的转型阶段。一方面,2024年以来国家收紧光伏项目审批,重点支持BIPV等高效利用场景,而一批批户用光伏电站接连终止,更是导致依赖传统模式的跨界企业市场空间收窄。

另一方面,行业产能引发激烈价格战,组件价格较2023年下跌超30%,缺乏成本控制能力与规模效应的跨界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同时,因为内卷式竞争加剧,一批承压能力弱的跨界企业无奈退场。尽管利好政策不断,但很多企业已经等不起政策落地.

而从企业自身来看,"技术壁垒+资源错配"是致命短板。光伏行业看似门槛不高,实则对技术积累、供应链管理有极高要求。比如皇氏集团曾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20GW TOPCon电池项目,却因缺乏核心技术导致项目未实际推进;向日葵投资15亿元建设TOPCon电池生产线,最终亏损420万元后终止项目。这些跨界企业往往陷入"重投资、轻技术"的误区,在行业竞争加剧时难以立足。

低效产能加速退出 跨界企业敲响警钟

当前光伏行业的"退潮",并非行业衰退,而是市场化出清的必然过程——低效产能加速退出,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与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为跨界企业敲响了警钟。

企业转型需摒弃"追风思维",保持清醒认知:一方面,要客观评估自身资源与能力,避免盲目进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兴领域;另一方面,主业才是抵御市场风险的"压舱石",*ST绿康等企业因跨界拖累主业的教训表明,脱离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往往适得其反。

对于仍计划跨界的企业而言,也需建立"敬畏心"与"长期观",敬畏行业规律,不低估技术与运营门槛;秉持长期主义,避免短期投机心态。在光伏等新兴行业的阵痛期,"不盲目入场"比"快速离场"更显智慧,聚焦主业、精耕细作,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