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网站导航

12笔氢车大单 vs 产销暴跌47%:氢车市场陷入“虚假繁荣”?

李航 2025-07-28 09:02 · 头闻号氢能评论

今年以来,国内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订单(包含招标、中标、签约、交付、投运等)共20个,合计3814台。

从数据看,1-7月超百台级订单12笔,占总订单量的60%,氢车市场似乎在众多“大订单”的粉饰下显得蒸蒸日上。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分析,1-6月,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产量为0.1364万辆,同比下降47.2%,累计销量为0.1373万辆,同比下降46.8%。而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

具体氢车订单情况如下:

订单繁荣背后的市场困境

尽管今年以来国内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出现了20笔订单,且超百台级订单占比高达60%,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表现却持续低迷。1-6月,氢车产销量同比暴跌近50%,与新能源汽车整体40%以上的增长形成鲜明反差。这一矛盾现象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氢车市场仍依赖政策驱动和示范项目,而非真正的商业竞争力,大订单的短期刺激难以掩盖氢车市场的长期颓势。

而从订单结构来看,氢车采购主要集中于公交、重卡、市政车辆等特定领域,这些订单大多由政府或国企主导,依赖财政补贴和示范城市政策支持。这种模式导致氢车市场呈现“虚假繁荣”——表面上订单激增,但实际私人消费和商业化运营进展缓慢,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成本与技术瓶颈制约商业化

虽然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燃料电池系统的价格有所下降,但整体成本依然远超纯电动车和燃油车。居高不下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困境,从制氢、储运到加注环节,氢能产业链的每个节点都存在成本难题。

而更关键的是,氢能技术仍存在诸多瓶颈:电堆寿命与耐久性不足,低温环境下性能衰减明显,关键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仍依赖进口。这些技术短板不仅推高了使用成本,还限制了氢车的适用场景。若无法在核心材料和系统集成上实现突破,仅靠政策扶持和短期订单,氢车将始终难以迈过商业化量产的门槛。

场景局限难以支撑产业未来

近两年氢能在交通领域发展迅速,且尤其依赖重卡物流、城市公交等这类政策导向型场景,在大众消费市场中几乎毫无存在感,这种“单极支撑”的市场模式十分脆弱,且由于公交、重卡等商用车辆虽然单次采购量大,但总体市场规模有限,难以支撑整个产业链的持续降本和技术迭代,极大限制了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更关键的是,氢车在现有应用场景中的优势也面临挑战。以重卡为例,虽然氢能被认为适合长途重载运输,但大容量电池和换电模式的快速发展正在蚕食这一市场。若氢车无法突破现有场景限制,找到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优势,其市场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挤压,最终沦为政策扶持下的"小众技术"。

虽然氢车市场目前困境重重,但一些氢能企业似乎已经发现另一条"曲线救国"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氢能两轮车、氢能无人机。今年以来,氢能两轮车和无人机便频频迎来好消息。这些领域对加氢基础设施依赖度较低,使用场景更为灵活,更容易撬动私人消费市场。氢能两轮车凭借快速加注、长续航等优势,已在共享出行市场崭露头角;氢能无人机则在应急巡检、物流配送等专业领域快速渗透。这些"小而美"的氢能应用正在悄然改变市场格局。

这种"由小及大"的发展路径,有望形成良性循环:随着小型氢能应用的普及,加氢网络将逐步完善,氢能经济性持续提升,最终为氢能汽车创造更有利的市场环境。当氢能生态形成规模效应时,氢车才能真正摆脱政策依赖,在乘用车市场实现突破。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特色发展道路,或许正是当前氢能产业破局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