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网站导航

“新能源汽车之都”保卫战:安徽押注整县造车,胜算多大

王磊明 2024-08-26 14:09 · 头闻号储能评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堪称中国工业近十来年的奇迹,不仅因此一举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建立的霸主地位,而且改变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城市格局。

一些传统汽车工业重镇,在这一浪潮中,汽车产业开始走下坡路,比如武汉,而另一些原本汽车工业不发达的城市,却因为新能源汽车迅速崛起,比如深圳。

安徽合肥无疑也是这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赛出的黑马。如果加上芜湖,安徽的汽车产业妥妥的优等生。

到2023年,安徽全省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二、出口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以74万辆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深圳、上海和西安。

来源:数据来自中商情报网,环球零碳制图

2024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6.7%、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1.4%。被列为“首位产业”的汽车产业,安徽正在举全省之力,加速发展。合肥甚至提出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为了争创和保卫“新能源汽车之都”这个称号,安徽还在全国首创了一个“省汽车办”,由省发改委、工信厅、财政厅、商务厅等多个部门联合成立,旨在为汽车产业解决各种落地和发展难题。还在全国率先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条例》立法工作。

这还不够,当其他省份的汽车产业都往大城市转移的时候,安徽出其不意,提出“首位产业”落地县域的造车行动。

8月初,安徽印发《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左右。《行动方案》提及参与这一计划的县域达30多个,占安徽全省县市一半以上。

从“首位产业”论,到汽车办,到为汽车产业集群立法,再到整县造车行动,安徽显然在全力押注汽车产业。安徽的县域造车计划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押注的胜算有多大?

01

安徽县域汽车产业的“三型”模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当“县域”遇上“汽车”,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安徽的县域《行动方案》以30多个县市做“实验”,试图找到一个答案。

要支持大型汽车整车制造商落地,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力是共识,但如何发展却是“各有各的道”。《行动方案》提出了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三型”模式:整车带动型、群主引领型、培育发展型,分别针对7家整车企业所在或毗邻县域、整车核心供应商所在县域、皖北等汽车产业基础薄弱的县域,提及了32个县市。

在产业规模上,《方案》实施“54321”工程,到2027年,争取1个集群(无为市)突破500亿、1个集群(肥西县)达400亿,1个集群(宁国市)达300亿,长丰县、肥东县等8个集群达200亿,巢湖市、濉溪县等8个集群百亿级。

整车是带动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行动方案》鼓励整车企业总部或整车生产基地所在的县域及毗邻县域,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通过对整车进行上下游配套的方式形成整车带动型零部件产业集群。

来源:《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

县域造车只是安徽汽车产业“野心”的一部分。《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安徽汽车产业产值超10000亿元,安徽省内企业汽车生产规模超过300万辆。

02

破解“安徽省报之问”

县域造车,听起来有点一阵风的味道,但安徽的考虑显然不只是汽车产业问题。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兴,国家强。县域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一直都是各大省份非常关心的问题和重点攻关的课题。

“一县一业”普遍被认为是打开强县富民这把锁的钥匙,但省里发文,促进县里整齐划一地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既要有不走寻常路的勇气,也要有成竹在胸的底气。

2024年7月12日,安徽省委机关报——安徽日报报道组发文《合肥之外再无“大城市”,安徽怎么破?》,直指安徽缺少大城市的“发展之痛”,并提出了“安徽怎么破”的问题,引发一波热议。在文章中,作者点出了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并说道“城市的发展,终究是要为人提供一方有活力的发展舞台、一种有魅力的生活场景、一处有情绪价值的港湾和家园。”

中国城镇化正进入下半场。“大”或许是城镇化上半场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但下半场城市追求的则是“美、特、新、活”等多元目标,实现大城市与周边市县的协调、协同、协作也是重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已经开启了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安徽的县域造车则以“县域”这个小切口,“汽车零部件”这个新质产业,探索出协调式发展的路子,为“省报之问”找到又一条解决方案。

放眼全国,“猛虎”型城市已有很多,根据《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全国共有超大城市10座(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9座(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但“群狼型”县域却凤毛麟角,虽然江苏、浙江等临近省份的县域经济很发达,霸榜“中国百强县”,但都是“个体英雄”,所属大城市甚至无力“管控”,安徽的县域则是一股“清流”,在汽车产业分工协作中,找到了城市的“港湾”。

03

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底气何来?

从县域经济看,根据《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2023年安徽县域经济总量为2.22万亿元,GDP占全省的47.1%,“顶起了半边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千亿县”——肥西县外,长丰县、肥东县也常年上榜全国“百强县”。

从汽车产业的角度看,2023年,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企业总营收约占全省汽车全产业链总营收的48%,打破了我国很多汽车大市“整车强、零部件弱”的魔咒,而县域“功不可没”。如广州市人大代表林泰松曾提到,2022年广东省汽车产业整零比为1:0.78,其中广州仅1:0.35,主要原因就是“关键零部件需要长三角供应”。

在省会合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八大产业叫响全国,2021年1月,合肥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把“芯屏器合”调整为“芯屏汽合”,明确了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

在省域副中心芜湖,汽车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2000多家,实现营收3000多亿元,汽车产量约占安徽“半壁江山”,并定下了“2027年汽车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品牌集聚区。

“合肥都市圈”成员——六安市,抢抓合肥市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契机,聚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

“南京都市圈”成员宣城市,抢抓长三角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机遇,强力打造长三角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

合肥、芜湖“双子星”的雄心,六安、宣城“两兄弟”的信心,以及奇瑞、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等7家整车企业的齐心,让安徽坚定了决心。

2024年成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上台阶之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到116.14万辆,同比增长44.8%,跃升至全国第三位。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62.1万辆,同比增长81.4%,占全国比重的12.6%,居全国第2位。

来源:作者制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04

探索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新路径

伴随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由上半场中心城市的单打独斗进入到下半场都市圈的报团取暖。从2021年到2023年,国家先后批复了14个国家级都市圈,在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带动周边市县的共同发展。

来源:作者制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将“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列为六大重点工作之一;2024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作为四大行动之一,提出“以皖北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为重点,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并将“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作为首要任务。

县域是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节点,汽车具有产业分工协作的天然基因,因此安徽省希望探索出一条“市县协作”、“整零协同”的协调发展路劲。

从都市圈的角度看,安徽各市处于多个都市圈。

在安徽省四大汽车产业重镇中,合肥、六安是合肥都市圈成员,芜湖、宣城是南京都市圈成员,一个是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强省崛起的脊梁,一个是深入参与长三角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桥头堡。

《行动方案》特别提到“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推动萧县、灵璧县、泗县、濉溪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与徐州工程机械、新能源两大千亿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从新能源汽车扩充到新能源车辆,从汽车制造扩展到汽车后市场,在全区域“布局”,在全链条“下棋”,可谓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大城市、中心城区拥有人才、资源、政策等优势,更容易受到整车企业的青睐。而广阔的县镇地区,凭借着土地、成本、承载力等优势,更适合零部件企业落户。

这样,大城市与小县域之间就有了整零协同、分工协作的基础,通过“串点成链、聚链建群”,可以进一步打开“整零比”的优化空间,因此安徽省提出“到2025年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要超过70%;力争到2027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地配套率”的发展目标。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一直以来,安徽总是那个“闷头干大事”的省份,也总能想到“出其不意”的点子,跑出了合肥这匹城市黑马,培育了新能源汽车这个新质赛道,如今又在谋划“小县域,大产业”,寻找县域经济壮大、区域协调发展的破局之道。

但愿这片融合了淮河文化、庐州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的土地,能再次创造出奇迹。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