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网站导航

华为数字能源:推动能源革命,共建绿色美好未来

周睿 2021-10-18 08:36 · 头闻号光伏人物
 “发展清洁能源与推动传统能源数字化双轮驱动,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流和能量流,推动能源革命,共建绿色美好未来。”日前在第六届东北能源经济峰会上,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华北区解决方案销售总监张超,向业界传递了华为数字能源的战略愿景和企业使命。

加速成长,智能光伏连续六年全球市占第一
 
数字能源业务是华为目前主营五大业务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成绩最耀眼的一个。
 
张超介绍道:“华为数字能源业务以每年20%的增速在飞速增长,2020年数字能源收入达377亿元。目前分为五个模块在运营,其中智能光伏领域中的智能光伏电站已交付175GW,据IHS Markit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市占率为23% 。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更是连续6年全球市占第一,2020年市占率为31%,UPS中国区第一。站点能源领域,目前已有340+运营商与塔商客户,市占率为35.6%。车载电源方面,华为开发了全球首款DriveONE多合一电驱动系统,通过底层的供件改造,大幅提升了充电效率。最后,模块电源领域也已实现120W的无线充电,累计发货3亿+PCS。”
 
华为数字能源公司现有6000+员工,研发人员占比超60%,共计12个研发中心,每年公司约16%的经费投入研发,已经获得发明专利1300余个。这不仅彰显了行业龙头的实力,更是华为未来能源革命发展道路上的底气和不竭动力。


围绕“华为数字能源助力吉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张超总监做了主题演讲。
 
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成能源产业发展新方向
 
碳中和是当今世界最为紧迫的共同使命,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不止中国,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例如欧盟的发布绿色新政、2050碳中和;日本的发布绿色增长计划、2050碳中和等。
 
碳中和势必将引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同时为各行各业带来升级换代机会。张超表示:“首先是新能源产业,主要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制造,包括光伏、风能、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其次是电子电力技术,以基础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制造为核心,包括器件(IGBT、氮化镓、碳化硅)、拓扑、控制与算法;最后是新ICT技术,以ICT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制造为主,包括云、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
 
“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才能实现一整套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的转变”。为此,要牢牢把握能源低碳化、电气化、数字化三大关键要素。未来电能将成为能源消费主流,“从2020年的20% 提升至2050年的 49%”张超介绍道。
 
此外,低碳化的核心要是能源供给侧脱碳。“过去70%的能源由化石能源供给,到2050年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 86%,光伏、风电将成为主力,这也预示着传统电力系统将迎来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升级转变挑战。”
 
在谈及智能化的具体表现时,张超则认为:“智能化则是电力电子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能源流和信息流融合将成为必然。具体表现为源-网-荷-储智能协同发展,信息流与能源流充分融合构筑更高效、更清洁、更经济的现代能源体系;全面提升能源生产的安全性、生产率,带来能源消费的低碳化、个性化体验。”
 
两个业界首创,构建零碳全场景解决方案

会上,张总监着重介绍了华为数字能源解决方案,他表示:“华为用自己的绿色ICT技术让信息流和能量流相融合,通过5G、云计算、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赋能新能源,让它变得更高效,再从发电、储能、用电、变配电整个环节,从生产侧到消费侧实现能源转型。”
 
华为数字能源围绕‘5大核心技术 + 4个应用场景 + 1朵云’,构建了零碳全场景解决方案,通过打通根技术应用,在底层设计上完全实现了自主可控的替代,通过华为智慧能源云打通源-网-荷-储智能管理系统,最终形成多流合一、融合协同的统一平台。


目前越来越多大型光储电站面临光储度电成本、并网能力等顶层压力攀升带来的挑战,张超也给出了解决方案:“华为通过提高系统电压、扩大子阵,让电站更加智能化,降低运维成本。在整县推进、分布式项目上,运用AFCI智能发布监测保证系统安全。此外,还通过光储去油实现多场景普惠供能,降低60%的发电成本,更加低碳环保,有效消除了能源鸿沟。”
 
不仅如此,张总监还指出华为数字能源拥有两个业界首创,分别是±1500V双极组串智能光伏发电机和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在1500V双极组串系统下,电机直流侧电压提高一倍,但是输入侧电压还是1500V,构建了在低压系统下的光伏解决方案,可节约近1亿元投资,降低度电成本(LCOE)7%以上。”
 
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更是实现了一包一优化、一簇一管理。“让全模块化设计在储能系统中发挥更大效用,可降储能低度电成本(LCOS)超20%。”
 
未来,华为数字能源发展路径将全面聚焦低碳家庭、低碳建筑、低碳工厂、低碳园区、低碳乡村等五大领域,实现从低碳社会走向零碳社会,从能源到技术的全面生态化。
 
(以上内容为世纪新能源网根据会议现场内容整理而成,未经嘉宾审核)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