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屋顶计划”为在金融危机旋涡中苦苦挣扎多时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然而,内需市场真正启动,需要普惠性政策,更需要政策能落到实处.
3月下旬,太阳能概念股表现强劲,天威保变等多只太阳能光伏题材的股票连拉数个涨停,板块热度陡升。这股热度迅速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市场,美国东部时间3月23日,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的股价均上涨39%,天威英利也大涨35%,且随后持续走高。
一直默默无闻的太阳能概念股缘何突然集体“井喷”?其背后的直接利好因素是,中国近日出台的“太阳能屋顶计划”。3月23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鼓励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这两个文件被称为“太阳能屋顶计划”。正是这一计划,为光伏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在金融危机的旋涡中已苦苦挣扎多时的光伏企业看到了一丝曙光。
这是中国针对太阳能光伏应用出台的第一个量化措施,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少人乐观认为,这一政策将改变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
“计划”出台后,《新财经》编辑对光伏领域的相关专家及部分企业进行了采访。他们普遍认为,“太阳能屋顶计划”在一定程度提振了光伏企业的信心,但对市场的实际推动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
被金融危机
打蒙了的光伏产业
中国光伏产业的现状是“两头在外”,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经过加工,再将成品输出。因此,海外市场的浮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光伏企业的命运。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海外市场开始“冻结”,光伏企业被冲得七零八落。“许多企业被打蒙了,有裁员的,有停产的。”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博士在接受《新财经》编辑采访时表示。
有媒体报道,国内80%的光伏企业陷入困境,50%的光伏组件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情况确实比较严重,肯定有停产的,但到底百分之多少,我没有准确数字。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不少项目或暂停、或延后,有的甚至取消,对国内生产企业的影响非常直接。”通威集团副总裁胡荣柱说。通威集团做农业起家,近两年,开始投资新能源,多晶硅项目是目前的投资重点。谈及金融危机对通威集团的影响,胡荣柱表示,最大的影响是多晶硅的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单位利润下降很多,好在通威的产品没有出口,主要供应国内市场,订单量没有萎缩。
“大部分企业50%~80%的产能的的确确被打下去了。说80%的企业倒闭,应该没那么严重。我没有权威数据,就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数据反过来可能是对的,即20%的企业倒闭,80%的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中海阳(北京)新能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力铭说。他说,中海阳所受影响不太大,主要原因是中海阳以国内市场为主,海外市场份额仅占10%左右。而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外向型企业,包括国内现有11家光伏领域的上市公司,它们90%以上的产能都是外销,因此,受影响比较大。
薛力铭认为,金融危机对国内光伏企业有两大直接影响:一是订单流产,二是库存积压。
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外商取消了订单。尽管外商舍弃了预付款,但国内生产企业因此遭受的损失更惨重。比如,外商开始下了5亿的订单,预付款20%,即1亿,后来取消订单,预付款也不要了。看似生产企业白白得了一个亿,其实不然。因为原料准备了,规格确定了,有的甚至已经投产,生产商实际投入总额可能达4亿元。如今只得到1亿元,直接损失3亿元。
除了订单流产,光伏企业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库存积压。2008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至每公斤400多美元,不少企业大量囤积,一屯就是几个亿,为2009年、2010年扩大产能做准备;金融危机爆发后,价格直线下跌,现在只有50~60美元/公斤。库存不值钱了,资金又被严重占用,企业资金风险加大。
“两头”出了问题,光伏企业陷入困境,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不断收到企业发出的求救信号,政府怎能袖手旁观?薛力铭认为,这是国家出台“太阳能屋顶计划”的现实背景,国家也希望借此机会启动内需市场。
出路在国内市场,
不能总为他人做嫁衣
不少业内专家对光伏产业“两头在外”、过分依赖海外市场的现象早有关注,并呼吁启动内需市场。“中国光伏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在国内市场的启动。然而,国内市场迟迟难以启动。企业是趋利的,海外市场能够给它们带来丰厚的利润,它们自然会把目光都转向国外。”曾少军说。
不可否认,海外光伏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客观上刺激了我国光伏产业,使得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产量居全球第一。
“某一个阶段这么做是合理的,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只做国外的代工商,肯定不行。‘第一’是靠给别人加工得来的。企业是上市了,老板也成了全球首富,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