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突破热力学极限的“光循环”魔法
单结太阳电池的效率极限约为 33.7%,这意味着即使是最理想的单结电池,也会浪费掉近70%的太阳能。这个看似严苛的限制,源自于两个根本性的能量损失[1]:低于半导体带隙的光子无法被吸收,而高于带隙的光子则会将多余能量以热的形式耗散,更糟糕的是,电池自身还会像小太阳一样向太空辐射能量,形成 "能量越狱"。
基于拓宽光谱响应的第三代太阳电池的诞生,正是为了突破这一困境。与第一代单晶硅电池和第二代薄膜电池不同,宽光谱响应的第三代光伏技术的核心策略是通过多能级能量转换[2]来捕获更广泛的太阳光谱。然而太阳电池属于交互系统,这意味着太阳电池吸收阳光的同时,必然会向太阳方向发射热辐射,造成不可避免的能量损失。要突破这一限制,必须引入“非互易性”[3]这一概念,即让材料对不同方向的光表现出不同特性。循环器(Circulator)这种能让光“单向行走”的神奇器件,可以引入至第三代电池中,这样便有可能研制出高效低成本的光伏器件,势必会对整个光伏产业产生巨大影响。
二、循环器:光子的“单向收费站”
循环器的工作原理类似于高速公路的单向收费站,它能让光信号沿着固定方向传输(如从端口 1 到 2、端口 2 到 3),却严格禁止反向流动,其核心功能是实现光信号的定向传输,即入射到特定端口的光仅能从预设的下一端口输出。在太阳电池系统中,循环器的设计初衷是解决辐射复合损失问题[4]:当电池吸收光产生载流子时,部分能量会以光子形式重新辐射(辐射复合,图1,过程⑤),传统电池中这些光子会直接耗散;而循环器可将辐射光子定向引导至其他电池或能量回收装置,从而减少能量损失并提升整体效率。

图1标准太阳电池中的损耗过程:①不吸收带隙以下的光子,②晶格热化损失,③和④结和接触电压损失,⑤复合损失(非辐射复合不可避免)[4]
循环器设计依托于磁光晶体的旋磁特性以及法拉第旋转效应[5,6]。当光信号或电信号进入循环器时,在外部恒定磁场(由永磁体产生)作用下,磁光晶体内部磁偶极子定向排列,致使穿过其中的信号极化方向发生旋转。
在第三代太阳电池的应用场景中,引入循环器技术,将其特性得到了充分发挥。1980 年,科学家Harald Ries[7]首次提出将循环器与卡诺热机结合的太阳能转换系统(图2)。他的设计中,循环器负责引导阳光进入卡诺热机,同时阻止热辐射反向传播,理论效率可达93.3%。

图 2 理想循环器和卡诺热机转换系统[7]
随后Martin Green[8]简化了这一设计:用多结太阳电池替代卡诺热机(图3),通过循环器让每层电池只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同时将发射的热辐射传递给下一层。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分工协作,高能光子被顶层宽带隙电池吸收,中低能光子被下层窄带隙电池处理,而循环器确保没有光子“偷懒”逃回太阳,这一设计为第三代太阳电池中叠层技术的效率提升提供了思路。

图3使用循环器(左)打破时间反演对称性,提升其极限串联效率[8]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9]在2021年提出的非互易多结电池方案中,循环器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设计的系统由多个循环器和太阳电池层组成:当阳光进入第一个环形器,会被导向第一个电池层;该层未吸收的光继续传到下一个循环器和电池层;而各层产生的辐射则被循环器引导至专门的回收通道,重新用于发电(图4),这种设计理论上能将太阳能转换效率提升至兰茨贝格极限—约93.3%。

图4光伏循环器工作原理(a)基于循环器和卡诺发动机的Ries架构系统设计;(b)基于循环器与无限层数叠层电池的设计[9]
休斯敦大学的Zhao[10]团队通过在光伏系统(图5a)中插入具有非互易特性的中间层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此中间层耦合了循环器的功能(图5b),通过抑制反向发射,它可以将更多的光子通量有效地引导至光伏电池,从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图5(a)非互易光伏系统;(b)非互易中间层耦合循环器功能[10]
三、挑战与突破
(一)材料瓶颈
目前高性能的循环器主要依赖铁氧体材料[11],其具有较高的磁导率和较低的损耗,但体积大,不适合小型化应用。随着技术进步,稀土石榴石等磁光材料[12]被投入使用,这类材料不仅成本高昂,加工工艺复杂,而且需要强大的外加磁场才能维持其非互易性。这使得循环器很难与低成本的薄膜太阳电池(如钙钛矿薄膜电池)兼容,大大限制了其在第三代太阳电池中的推广应用。虽然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Weyl半金属[13,14]等新型材料,这类材料在无外磁场条件下就能表现出非互易性,有望成为下一代循环器核心材料,但目前相关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二)稳定性挑战
太阳电池需要在户外环境中长时间工作,通常要求使用寿命达到 25 年以上,这就对循环器的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现有的磁光材料在高温、强光等恶劣环境下容易发生性能退化[15],导致循环器的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失效。尽管实验室中通过封装保护和材料掺杂等手段,已将循环器的寿命从最初的几百小时延长到了数千小时,但这与实际应用所需的25年使用寿命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提升其在复杂户外环境中的稳定性,是循环器技术应用于第三代太阳电池必须跨越的障碍。
四、未来愿景
将循环器技术引入第三代太阳电池中是光伏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探索,为突破传统太阳电池的效率瓶颈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它凭借自身的非互易性,巧妙地调控光子的运动,减少能量的浪费,在叠层太阳电池等技术路线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虽然目前循环器在材料、集成和稳定性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随着新型材料的研发、微型化技术的进步以及稳定性提升手段的不断创新,相信这些困难终将被逐步克服。未来,循环器技术有望与钙钛矿太阳电池、叠层电池等其他太阳电池技术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Yang G, Liu W, Bao Y, et al.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In(Ga) As quantum dot intermediate band solar cells[J]. Discover Nano, 2023, 18(1): 67.
[2] 阮瑜, 张汝民, 李政伊, 等. 第三代太阳电池转换效率提高方法[J]. 太阳能, 2015, (01): 43-47.
[3] Amy C, Seyf H R, Steiner M A, et al. Thermal energy grid storage using multi-junction photovoltaics[J].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 12(1): 334-343.
[4] Conibeer G. Third-generation photovoltaics[J]. Materials today, 2007, 10(11): 42-50.
[5] 原荣. 光通信技术讲座——(五): WDM系统光节点器件[J]. 光通信技术, 2003, (05): 52-54.
[6] 田燕宁, 方强, 王永昌. 双通道光环形器结构的设计及理论分析[J]. 中国激光, 2004, (11): 1398-1402.
[7] Landsberg P T, Tonge G. Thermodynamic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ies[J]. J Appl Phys, 1980, 51(7): R1−R20.
[8] Green M A. Third generation photovoltaics: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advanced solar conversion options[C]. Conference Record of the Twenty-Ninth IEEE Photovoltaic Specialists Conference, 2002. IEEE, 2002: 1330-1334.
[9] Park Y, Zhao B, Fan S. Reaching the ultimate efficiency of solar energy harvesting with a nonreciprocal multijunction solar cell[J]. Nano Letters, 2021, 22(1): 448-452.
[10] Jafari Ghalekohneh S, Zhao B. Nonreciprocal solar thermophotovoltaics[J]. Physical Review Applied, 2022, 18(3): 034083.
[11] Hashemi B, Alizadeh A H. Design,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Polarizationâ Independent Fourâ Port Optical Waveguide Circulator based on a Ferrite Materi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tics, 2022, 2022(1): 4381341.
[12] Portela G, Levy M, Hernandez-Figueroa H E. Magnetless optical circulator based on an iron garnet with reduced magnetization saturation[J]. Molecules, 2021, 26(15): 4692.
[13] Armitage N P, Mele E J, Vishwanath A. Weyl and dirac semimetals in three- dimensional solids[J]. Rev Mod Phys, 2018,90(1): 015001.
[14] Hosur P, Qi X 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ransport phenomena in Weyl semimetals[J]. C R Phys, 2013, 14(9-10):857−870.
[15] Han J, Zhu A, Wang H. Nonreciprocal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a magneto-optical microstructure with suppressed photothermal effects[J].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23, 545: 129666.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