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机出海的脚步从未如此急迫过。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经历电价补贴退坡到全面市场化的剧变,一场超预期抢装潮让风光装机量再掀高峰——尽管这波放量是否透支全年增长仍是未知数,但海外市场已成为企业必争之地
2024年海外机组10%以上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国内,136号文后国内供应链的盈利下行压力更凸显出海战略的紧迫性。
据海关总署数据,我国风力发电机组2024年出口同比激增71.90%;2025年一季度出口也保持了43.2%的增长。
还有第三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整机商中标量已突破10GW,较2024年上半年的6.22GW进一步提升。
2025年,风电出海将继续2024年态势,正加速快跑。
风电海外掘金:“风浪越大,鱼越贵”
讨论企业出海必然绕不开海外市场需求。当前陆上风电需求集中在亚非拉,未来三年(2025年-2027年),中国风电整机商将主导中亚、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本地风机供应。
海上风电则以欧洲为核心战场。中国风机品牌价格较欧美低30%-50%,叠加欧洲供应链成本持续上涨,正为中国风电出口创造战略窗口期。
全球各区域市场未来三年供需预测,2025-2027数据来源:伍德麦肯兹
欧洲海上风电市场化程度高,项目决策高度依赖收益率模型,除场址资源禀赋外,资本开支、利率与电价是影响收益的三大核心变量。
国金证券分析显示,欧洲海风虽面临供应链瓶颈与原材料涨价推升的风机、单桩成本压力,但利率下行改善融资成本,叠加补贴力度加大推高CfD(差价合约)电价,项目收益率正回归合理区间。
这直接带动项目落地确定性及推进节奏加快。根据WindEurope统计,2025年1-5月完成最终投资决策的欧洲海风项目共计5.6GW,较2024年全年激增107%。
尽管欧美对中国风机的质疑声从未停歇。间谍论,不公平竞争言论层出不穷。甚至特朗普多次攻击风电发展。
但如今美国市场对中国风机企业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同时,供应链压力与成本优势也正重塑欧洲市场态度。
十至二十年前,欧洲本地银行普遍会对采用中国风机的欧洲海上风电项目持观望态度,几乎无人考虑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中国风电机组要在欧洲市场落地,融资能力很关键。如今银行更倾向于考虑此类融资可能。目前约一半银行已对中国机组项目持开放态度,另一半可能在未来跟进。
对比而言,新兴市场项目开发普遍更看重成本端的压力,叠加项目上网电价难以达到欧洲的高电价水平,采用中国产业链成为开发商更优解。
随着像葡萄牙电力公司EDP、法国公用事业公司Engie和法国电力集团EDF等欧洲能源巨头对中国厂商认知加深,将有助于中国厂商参与到欧洲项目中来。
但要在欧洲市场突破规模瓶颈,仍需跨越三重关卡:用项目绩效赢得开发商信任、以风险管控数据获取金融机构认可、通过本地化方案满足政府利益诉求。
仅靠价格优势不足以支撑长期竞争力,近三年中国风电出海订单“三级跳”的势头能否延续,取决于能否在信誉构建与技术输出上实现突破。
而从今年上半年整机商的出海情况来看,整机企业正延续之前的势头,持续开拓国际市场。
金风科技:开启海外本土化生产,出海脚步已覆盖全球47个国家
中国风电出海已从哪里有订单就去哪里的“游牧”阶段,过渡到在不同区域和国家建立属地化布局的“深耕”阶段,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在去年年底如此说道。
这句话确实是中国风电企业,尤其是出海龙头金风科技的真实写照。
金风科技巴西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位于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产品可辐射南美。首台机组已于2024年底成功下线。
今年1月,金风科技与国电投巴西(SPICBrasil)成功签约,将为其在巴西东北部里约格朗德北部州的两座新建风电场安装17台GWH182-6.2MW风力发电机组,并提供长达30年的运维服务。这是金风科技在巴西首个属地供货的项目,也是巴西风电产业发展的又一实践成果。
或许得益于金风巴西基地的投产,3月金风又与道达尔签订供货协议,将给全球最南端陆上风场——阿根廷火地岛风电项目提供GW136-4.2MW机组,按照此前公布的信息,该设备已在今年第二季度由智利蓬塔阿雷纳斯港(PuntaArenas)运输至项目现场。
除此之外,金风科技还成为阿曼234兆瓦Riyah1&2风电项目的风机供应商。这一项目不仅是阿曼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风电开发工程,更标志着金风科技成功进入其第47个全球市场,持续扩大其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版图中的影响力。
近五年金风科技出海国家如下:
远景能源:重点市场高歌猛进,技术生态整合
远景能源的全球布局遍及印度、埃及、沙特阿拉伯、菲律宾等地,其中中东和北非(MENA)地区成为其战略重点。
自2021年整机商大规模出海越南,远景的出海量也随之跃升,此后发运总量一直稳步提升。
根据远景公布的数据,2025年年初至5月中旬,其新增海外订单已超过5GW,占中国整机商新增海外订单的六成以上。
印度仍为其核心市场,今年1月,远景与印度Juniper绿色能源公司签订协议,将供应200台EN-182/5MW机组,并配套储能。6月,印度CESC子公司Purvah Green Power Private与远景能源签署1GW风电机组供应协议,这是其在印度市场狂飙突进的缩影。
同月,远景表示公司旗下新型EN182-5.0MW机组已被列入由印度政府规定的强制使用“(风电)机型&制造商修订版清单”当中,此举将帮助远景能源印度公司交付已获得的2GW的订单,计划于2025年第3季度起开始交付。
在产能布局上,远景也在加码。今年1月份,与哈萨克斯坦公共事业公司共建的风储生产基地破土动工,这座设计年产能250台风机与1GWh储能系统的基地,将在2026年三季度投产后,以60%产能服务本地市场,40%辐射亚欧。5月,远景与巴西总统卢拉达成合作,将在拉美打造首个零碳产业园,布局生物航油、绿色氢氨等前沿领域,助力巴西绿色新工业体系建设。
明阳智能:以漂浮式风机,撬动海外市场
明阳智能近年来出海的产品多为海上风机。
近日,巴西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试点项目AuraSulWind正式启动,这座总投资1亿美元的项目将采用明阳智能18MW漂浮式风电机组,由日本JBEnergy牵头联合多方推进,计划2030年前完成安装。
这一项目仅是明阳智能在全球漂浮式风电领域的最新落子,其背后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海风市场的进一步突破。
尤其欧洲海风市场,明阳将其视为战略高地,2022年与瑞典Hexicon签约英国TwinHub项目,2024年8月与意大利Renexiaq达成2.8GW签署业务谅解备忘录,将推动18.8MW机组出海;当年10月又与英国开发商CeruleanWindsd达成优先供应商协议,为北海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提供6GW漂浮式风机。
这些布局直指欧洲海上风电的技术制高点,但也引发西方阵营的战略焦虑——6月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特朗普政府就明阳集团在苏格兰建厂事宜向英国政府表达了“关切”。美国政府也向德国政府传达了类似的“关切”。
一些英国政客和西方媒体老调重弹地拿所谓的“国家安全风险”“不公平竞争”说事,意图排挤中企。
矛盾的是,英国本土风机制造能力空白,联络欧洲厂商的尝试也未能成功。正如西方行业人士所言:"如果不是中国企业,谁来供应风机?"据报道,目前,明阳集团和苏格兰都在等待英国政府的决定。
这种现实困境并未阻挡明阳智能的在欧洲市场布局的决心。6月19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与明阳集团董事长会面,双方将共同推进包括海上风电、光伏、绿色氢能等领域的产业落地,推动西班牙和欧洲能源转型。
运达股份:45天建成出海桥头堡,创新中国速度
2025年1月,运达股份在接受机构调研时曾表示,公司已在东南亚、东欧、中亚、南美等区域获取订单,2024年公司又在中东等市场实现突破,已获取部分风电项目订单。
今年上半年,运达、远景接连宣布在巴西落子,无疑是行业出海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运达更进一步提出了“技术创新、本土制造、能源优化、农业融合”四大方向,并选择技术合作先行。
仅仅45天,运达巴西研发中心就已落成,办公机构组建完成、研发中心一期工程竣工、农能互补项目申报材料就绪,以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诠释了运达携手巴西推进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
运达股份在中亚、西亚市场也有所布局。运达4月中标乌兹别克斯坦肖尔库里400MW风电项目;6月26日,运达集团董事长陈棋分别与阿塞拜疆、埃及、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能源部门高层举行双边会晤。尤其在阿塞拜疆,双方就下一步项目对接安排达成初步共识。
风电全产业链出海时代
除以上重点提及的企业外,其他整机商也在抓紧出海脚步,比如:
4月13日上午,上海电气与阿曼Mawarid集团签署风电项目供货框架协议、技术授权、本地化工厂设计等一揽子合作协议。模式从单一设备出口转向“技术许可+本地化供应链支持、服务支持”的商业模式。
4月3日,三一重能公告,公司拟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设立两个全资子公司,分别投资建设昆格勒风电场1项目、昆格勒风电场2项目,共计1GW。两个项目的投资金额分别不超过5亿美元(含公司对项目公司的股权投资及项目公司境外贷款融资),并与乌国有公用事业公司JSCUzenergosotish签订了《购电协议》。除此之外,6月,三一重能塞尔维亚Alibunar项目成功签署电力购买协议(PPA)和电力差价合约(CfD),将为三一重能后续深耕欧洲新能源市场提供支点。
此前依托欧洲公司完成首个漂浮式5MW机组在法国交付工作的兴蓝风电在今年6月,又与英国H科技达成深度合作,成为其独家设备供应商及能源转型合作伙伴。
不可否认,中国风电产业的出海仍然任重而道远。
2024年全球装机约117GW,其中国内占比就超过68%,海外占比32%,从全产业链结构来看,大部分企业以国内营收为主,海外收入占比较小甚至为零,印证着“走出去”的深度挑战。
但硬币一体两面,这也说明风电出口的更大潜力。
比如塔桩龙头大金重工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在欧洲单桩市占率已达20%,仅次于本土龙头SIF。今年一季度该企业出口发运量再创新高,排产计划已规划至2027年。大金重工6月末宣布赴港上市,将继续全球化产能布局。
中国风电企业的出海之势将更加迅猛。
对海外竞争来说,业界始终保持一致立场强调“公平竞争环境”,这点至关重要。其本质是对技术实力的自信。
当大金重工的单桩矗立在欧洲海域,当中国风机的叶片在全球各地转动,中国企业正通过硬实力突围。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