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出海赛道正涌入越来越多玩家。
风电观察注意到,继整机商频频落子海外后,近日,风电机舱罩、叶片模具环节头部企业双一科技也宣布了一则消息:计划自筹1800万澳元(约合8350.74万元人民币),收购澳洲Marky公司。该公司有着非常吸引人的名头,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知名复合材料制品销售企业,系澳洲沃尔沃重要供应商及当地主要玻纤复合材料制品供应商。若完成此次收购,双一科技的国际化布局将迈出重要一步,并且在车辆部件产品供应更上一层楼。
虽然本次收购主要聚焦于澳大利亚车辆部件类产品领域,旨在开拓当地业务及挖掘潜在客户。但值得关注的是,澳洲也是全球颇具规模的风电市场之一。那么,这里是否存在我国风电企业出海的新机遇?作为风电零部件企业的双一科技,能否凭借此次收购所带来的海外布局突破,进一步抢滩海外风电新市场?
大型化与出海浪潮下,零部件企业受益明显
在风电全产业链中,大体有7家整机商上市公司以及34家零部件上市企业,近80%的零部件企业净利不超过5亿元。
从全行业来看,双一科技的业务范畴可称之为小而美。风电机舱罩及叶片模具供给行业参与者较少,根据方正证券估算,双一科技市占率达35%,天顺风能市占率达14%,头部企业市占率优势明确。
据其财报数据,其不仅与金风科技、中车株洲时代、三一重能、运达股份等国内知名整机商企业深度合作,还与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
从最新业绩来看,双一科技2024年全年营收为9.436亿元,同比增长25.93%;实现归母净利润8595.15万元,同比下降2.26%。
其主要营收来自两大板块,一为风电配套类产品,即风电机舱罩、轮毂罩和叶片根。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0.64%。
该公司向国内客户供应了25MW机舱罩,同时完成了海外客户14MW海上风电机舱罩的小批量供货,并承接15MW新型号机舱罩首件制作。
另一个为非金属模具类产品。其非金属模具类产品主要收入来源为风电叶片模具产品,2024年,该项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69.53%。
在风电叶片模具领域,乘着国内风电大型化的东风,2024年叶片普遍换型,大尺寸模具及技改产品需求井喷,公司模具销量同比激增54.69%。
尽管受叶片市场内卷影响,模具单价下滑、毛利率承压。但订单交付节奏紧凑,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集中交付,使得库存量同比减少37.49%,客户部分叶片模具新型号产品订单及2024年型号的加单在2025年一季度下发。
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延续到了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1.93亿元,同比大增47.82%;归母净利润0.30亿元,同比暴增902.12%。主要得益于国内外风电配套部件及叶片模具产品需求的增长,以及新能源大巴车内外饰件、机身机翼模具等产品的订单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其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展,尤其在叶片模具方面,继2023年公司向韩国HC集团、安迅能(印度)以及LM集团交付风电叶片模具产品后,2024年公司又成功取得印度阿达尼集团风电叶片模具订单。风电零部件企业的出海之路看起来比整机商好走的多。
澳洲风电有多大发展潜力?
对于风电企业而言,建厂或设立当地服务团队能够展示在一个市场投资并继续运营的明确战略目标,这也是风机买家的首要关注点。
澳洲市场究竟有多大潜力?值不值得落子?
实际上,澳大利亚拥有全球最优质的陆上和海上风能资源之一,风电行业在该国从老旧燃煤发电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全球风能协会GWEC数据显示,陆上风电发电量占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的33.5%,在全国总发电量中占比达13.4%。2024年,7座陆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其中最大的项目是TiltRenewables开发的RyePark风电场,容量接近400兆瓦(MW)。目前多个更大规模的陆上风电项目正在建设中,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维多利亚州等都有项目布局。
澳大利亚年度风电装机容量(兆瓦):总装机容量12.3吉瓦(图左)澳大利亚各州风电发电量占比(图右)
从投资数据来看,2024年澳大利亚迎来“风电投资复苏年”。有8个新的陆上风电项目获得资金承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总计2.2吉瓦,预计投资价值59亿澳元(折合人民币274.25亿元)。这标志着风能项目投资在2023年因设备、建设和融资成本上升、规划与环境评估瓶颈以及政策不确定性导致下滑后,重新恢复活力。
澳大利亚联邦和州政府通过扩大“容量投资计划”,集中精力简化评估流程并降低新清洁能源投资的商业风险。这一竞争性招标程序将为2027年前新增的23GW大型发电项目和9GW可调容量项目提供收入担保,显著提振了投资者信心。另外,澳大利亚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开发也开始启动。
不过,目前来看,澳大利亚仍然是欧美整机商为主导,但中国企业一直在积极参与澳大利亚的新能源建设。据风能专业委员数据,2024年整机出口量达241.5MW,累计出口量1996.98MW,占比9.6%,为整机商第二大出口目的国。
对澳大利亚的出口皆由金风科技贡献。据了解,金风科技在澳大利亚的本土化经营已超过15年,澳大利亚是金风科技的第四大出口国,排在前面的还有巴西、南非、埃及。
由此可见,澳洲市场的潜力不可谓不大,但对整机商而言其不算出海的第一选择。澳大利亚仍存在联邦政策不确定性、技术成本高企以及社区协商难度高等难题,在中企出海的过程中仍存在层层挑战,对比来看,现阶段,更多的整机商及配套企业将眼光放在了巴西。
风电企业出海建厂,已成大势所趋
出海建厂既是企业主动寻求业绩增长新曲线的战略抉择,也是直面海外市场严苛标准与复杂竞争环境的破局之道。
一方面,一些国家或地区隐含本土化率的要求,包括风电出海的热门地,巴西、印度、南非等地。另一方面,出口的风机要满足25年服役周期的国际标准,为确保全生命周期运维无忧,从设计研发到试验测试,企业不得不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配套体系。
同时,随着大兆瓦风机尺寸不断刷新纪录,生产与跨国运输难题接踵而至。多重压力之下,海外建厂已然跃升为风电企业抢占国际市场的核心战略。
直接收购海外工厂已是目前风电出海最常见的路径。行业老大金风科技用实例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去年3月完成了对GE公司运营的一个巴西风电总装场区的收购事宜,建立了首个海外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进一步完善拉丁美洲的布局。
这无疑推高了风电企业并购出海的欲望。然而并购涉及一系列复杂环节,前中后阶段都可能潜藏风险和问题。
作为金风的叶片供应商,中材叶片在已拥有了一个巴西生产基地的前提下,在去年11月向维斯塔斯供应商AerisEnergy提出收购要约。据知情人士透露,中材叶片要约收购Aeris的部分股权,估值比当时Aeris市值有较大幅度的溢价,不过这项提案并未打动Aeris的控股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中材科技的收购是有前提的:后者须还清银行方面的融资贷款,并于2026年发起4亿雷亚尔的短期债务再融资。
Aeris方面更倾向于以当前估值进行重组,而不是合并或收购。中材叶片要求Aeris的股东在60天内回复,最终截止日期是1月4日。
根据东亚能源产业观察转载巴西媒体的报道,该谈判已陷入僵局,未取得进展。Aeris公司管理层表示,未排除引入新的战略合作伙伴来帮助公司度过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深陷财务危机的Aeris,在巴西风电降速、大客户订单中止、美国市场进口停止及汇率的大幅波动等多重打击下,近几年裁员规模高达5000人。最新一次裁员就发生在今年2月,据报道,巴西东北部塞阿拉亚州金属工人工会将中材巴西的价格竞争归为导致该企业裁员700人的因素之一。
Aeris的困局清晰地映照出巴西风电市场格局的剧烈更迭。曾经主导市场的欧美整机商逐步退场,中国企业正以雷霆之势全面布局。
近期,远景能源、运达股份相继官宣,将分别在巴西落地零碳产业园、打造风电整机与储能设备制造基地,再加上此前已布局的金风科技以及中材科技。一时间,巴西这片远洋热土,俨然成为中国头部风电企业竞逐的新战场。
而随着整机商出海脚步加快,产业链的协同配套,零部件是否能充分供应都是影响产能的重要因素。作为风电零部件厂商,如何更好地与整机商合作,跟随整机商甚至早于整机商布局区域市场,或许将是行业讲述的下一个出海故事。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