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网站导航

裁员、倒闭!业绩靠“救济”,光伏大厂频现危机

段伟林 2024-12-30 08:54 · 头闻号光伏头条

被誉为欧洲“全村的希望”的瑞典电池巨头 Northvolt,于 11 月底申请破产保护,此消息震惊业内。

该事件宣告了欧洲打造本土电池产业梦想的破碎,也有力地论证了 “动力电池还得靠中国”这一观点。

Northvolt 从被寄予厚望到陷入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实力不足,面对中国锂电在资源、人才、产业链等方面的优势,其创新已全面滞后。

类似的衰落局面在 2024 年的光伏行业中亦反复上演,海外知名老牌企业不断失去昔日荣光。

美国老牌光伏企业SunPower申请破产保护,并将部分业务以 4500 万美元出售给 Complete Solaria,其在美国户用光伏市场停滞、太阳能市场需求急剧下降的背景下,无法获得新资本,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逆变器龙头SolarEdge Technologies 计划关闭能源存储部门,裁员约 12% 以应对市场挑战;Enphase Energy宣布着手重组,裁减约 500名员工和承包商,裁撤墨西哥部分业务,同时削减成本、提高效率;SMA Solar 推出重组转型计划,以稳定财务状况,调整中长期业务战略。

欧洲厂商在衰落的同时试图转向美国寻求机会,如欧洲单晶硅锭及硅片制造商NorSun宣布,永久关闭其位于挪威 Årdal 的工厂,并申请破产。供过于求和欧洲市场的政策缺失促使其全面转向美国市场,其5GW的硅片工厂预计将于2025年启动建设,2026 年投产。

但欧洲厂商赴美也并非一帆风顺,如德国制造商 Meyer Burger 就因无法获得资金,导致在美2GW工厂失去经济性被迫叫停,不久后,美国大客户也终止了5年5GW的光伏组件合同,其未来走向仍悬而未决。

企业运营模式面临挑战、资金紧张、融资渠道有限早已是欧美光伏企业的共性问题。加上中国企业强劲的竞争,这场衰落成为必然。

不过,海外企业也在利用政治手段试图挽回局面。

而在这场光伏全球战役中,2024 年及 2025 年无疑是中国光伏企业开疆拓土的关键时期。

First Solar成IRA最大受益者

在海外企业的一片倒闭声中,美国光伏最后的荣光“First Solar(第一太阳能)”在今年缔造了高光时刻。

6月First Solar股价曾摸高到306.77美元/股,市值高达328亿美元(合2328亿元人民币),超越一众中国光伏企业跃升为全球第一。不过如今,阳光电源已夺回了这一地位。

瑞银、高盛曾发布报告指出,First Solar 是 AI 驱动电力需求增长中 “被忽视的直接受益者”。美国政府的补贴政策以及其在美国市场的优势地位,共同推动股价上扬。

数据来源:Companies market cap

众所周知,First Solar极为依赖政府补贴,2023年净利暴增20倍,达到8.3亿美元,其中80%来自补贴。曾有美国媒体报道,First Solar有望在十年内获得高达100亿美元的联邦政府补贴。

今年第三季度,在国内厂商普遍盈利不佳的情况下,First Solar 累计净利润8.99亿美元,同比增长86.68%。

截至2024年6月底,其未交付订单量仍维持在74.6GW的高位。为了应付旺盛的需求,First Solar全力加速扩产。

年中宣布在美国阿拉巴马州新建一座3.5GW垂直一体化光伏工厂。随着最新工厂的启动,First Solar 将其美国国内制造能力(包括阿拉巴马州工厂和俄亥俄州的三个运营工厂)提高到近11GW,而一旦阿拉巴马州工厂的投入工作全面启动,其全球年产能将超过21GW。

此外,其还斥资11亿美元在路易斯安那州建设一座装机量为3.5GW的工厂,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届时,First Solar的美国本土铭牌制造能力超过14GW,到2026年底,其全球产能将超过25GW。

First Solar 的市场并非仅局限于美国,今年年初First Solar 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开设了一座 3.3GW工厂,生产其最新推出的 Series 7 碲化镉组件,用以满足印度等市场需求。

就在不久前,印度独立发电商(IPP)Juniper Green Energy与其签署了一份达1GW的 Series 7 碲化镉组件供应协议。

根据其官网显示的,该组件最大功率仅为550W,光电转换效率最高为19.7%,而中国厂商早在多年前便已突破这一数值。

在我国,仅有少数企业推动碲化镉研发,且主要聚焦于建材领域。

例如成都中建材致力于用碲化镉发电建材替代传统建材,应用于城市广场、公园、围墙、楼宇等场景,并于今年 12 月在湖南省郴州市投资年产 300 兆瓦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项目。

中国建材旗下子公司凯盛集团在株洲投资的年产 300 兆瓦碲化镉发电玻璃项目也于 12 月投产。此为碲化镉方面为数不多的布局。

作为碲化镉领域的龙头,First Solar还在下半年向中国一线企业发起了晶硅专利战。对此,中国一线企业反应平平,仅有晶澳科技在互动平台回复不存在其所述侵权行为,公司经营正常。

实际上,随着 TOPCon 技术逐步全面取代 PERC,龙头企业间的竞争已引发一系列专利诉讼,“专利战”不仅在保护自身权益,更成为企业竞争、争夺海外市场的“利器”。

核心战场正是美国。例如,天合光能在美国对阿特斯发起的337调查正式被立案。晶科能源向加州北区地方法院起诉日本公司旗下VSUN Solar USA, Inc.Toyo Co.,Ltd.及其在美国和海外的相关实体侵犯晶科能源的专利。

“美国本土制造”重返市场

上文提到的Juniper 与 First Solar 的合作极具针对性。Juniper 公司宣称,此交易有助于通过从其他国家采购组件,降低对中国进口组件的依赖程度。

该公司还着重指出First Solar 组件被列入组件和制造商批准清单(ALMM),这是印度太阳能行业的一项重要立法,指定公司可以从哪些供应商处采购组件,以便有资格获得政府对项目的支持。

据媒体报道,12月份,印度可再生能源部(MNRE)更新了立法,从2026年6月1日起,ALMM计划下的所有太阳能项目必须分别从立法清单I和清单 II 批准的印度制造商处采购组件和电池。

这一举措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和欧洲的《净零工业法案》(NZIA)等政策相呼应。显示出印度欲大幅削减光伏电池进口,企图凭借自身光伏电池产能支撑后续产业链发展,甚至谋求出口至其他市场。

然而,印度对我国光伏产品的依赖短期内难以被替代。今年 1 - 10 月,我国对印度电池出口额占据出口总额的近半壁江山。

长期以来,印度光伏产能的滞后与抵制进口以保护本土产能的发展战略相互冲突。

若要摆脱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印度本土电池产能需在未来 18 个月内跟上本国迅猛增长的下游市场需求。

这对于“迷之自信”的印度来说,无疑是任重而道远。

保护本土企业无可厚非,如何在合理保护的同时激励企业凭借自身核心竞争力去拓展国际市场、掌握行业话语权才是关键。

美国政府在过去十年间用尽各类贸易手段封堵中国光伏,却收效甚微,亦未能阻挡美国本土企业的衰落。

《通胀削减法案》中的制造补贴政策,使在美制造光伏具备经济性,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既保住了 First Solar 这棵独苗,也助力了少数企业的复苏。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被迫奔赴美国,填补美国本土制造业的空缺。

据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 (SEIA) 和 Wood Mackenzie 发布的《2024 年第四季度美国太阳能市场洞察》报告数据,美国在 2024 年第三季度新增 9.3GW 太阳能组件产能,创历史新高。在满负荷生产的情况下,美国太阳能组件工厂的产量足以满足美国对太阳能的几乎所有需求。

此外,第三季度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得以恢复,其电池生产能力自 2019 年起已停滞 5 年。

经查询,恢复生产的企业为美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 Suniva,其位于佐治亚州的太阳能电池工厂于 11 月已启动生产并开始向客户供货。据当地媒体报道,Suniva 是美国本土首家恢复硅基组件商业生产的太阳能公司。

其恢复生产的工厂原产能仅450MW,也并未透露何时将达到满负荷生产。按照计划,Suniva将分两阶段将产能提升至1GW、 2.5GW。

整体而言,美国在建电池产能相较组件产能仍明显不足。有业内专家表示,美国制造业全面崛起并具备国际竞争力似乎并不现实。

外媒一致认为,太阳能电池制造于第三季度的恢复,标志着美国太阳能制造业回流迎来关键节点。此表述颇为乐观。

高度警惕并分散出海风险

表面是美国光伏制造业的复兴,实际离不开中国企业的发力。

美国也捕捉到了这一漏洞,为了不让中国的企业得到实惠,一些美国的政客宁愿“自废武功”,要求暂停美国的45X先进制造生产税收抵免(PTC)。

近日,渣打银行(中国)行长鲁静的一番言论引发行业瞩目。“我们研究了美国的法律,帮助一家大型太阳能企业在美国德州投资并落地,同时确保该企业能够长期获得融资。我们进行了可行性测试——如果特朗普上台后取消补贴,该企业是否能继续生存?”
最终,渣打银行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企业非常强大,生产成本比美国市场上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商更低,效率更高,并且为当地创造了1500个就业机会。”

另外,美国补贴政策一旦取消,将给生产企业带来经营压力。但根据渣打银行的评估,中国企业依然能保持盈利空间。

这一结论有力地印证了一个事实:往昔,供应链主要着眼于提升效率、附加值并降低成本;而如今,地缘政治因素致使部分发达国家筑起的 “壁垒” 愈发高耸。但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进程,终究无法绕开中国供应链。

但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仍是多重挑战:既面临融入当地,打造本土形象的挑战,又需要积极探索延续品牌,保护自身利益的路径。

更多出海模式在涌现。

如天合光能此前宣布以组件资产置换纽交所公司FREYR的股份。此番在美业务布局调整的背后,正是中国光伏企业对出海新模式的探索之举。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投资正遍地开花。除美国之外,沙特、阿曼、埃及、法国、罗马尼亚等诸多国家均已成为中国光伏企业迈向世界的新征程。

头部企业正在快步前行。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服务型制造是光伏制造业的下一个阶段。沙特工厂的成功将是晶科2025年的重要指标,一旦这个模式在沙特获得成功,晶科就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去推广全球制造模式。

在光伏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善于应对变数的企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中抢占先机、收获硕果。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