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能源发电进入到增量和存量并存的时代,平均度电收入的降低与未来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大幅上升,使新能源资产持续盈利能力面临更大压力。企业不但要保障电站设备的运行质量,使之安全高效运转,也要在多种应用场景和复杂的电力市场中争取更大价值。因此,低碳时代的能源资产管理水平、场站运营能力都将成为影响盈利的重要因素。如何看清市场的变化趋势,把控这些变量要素?怎样训练和储备相应的技能?
北京协合运维风电有限公司(下称“协合运维”)深耕新能源电站运营已逾十七载,在运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产托管及运营服务经验。带着上述问题,《风能》与协合运维董事长兼总经理陆一川展开了对话。陆一川认为:
一旦新能源大面积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电价波动必然会对整个后服务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作为交易主体,运营者需要根据市场价格信号科学制定策略,包括创新运营模式、调整运营策略、组建专业团队等。
电力交易会融入整个运营中,成为资产运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未来,市场对运营的内容完整度、综合能力要求会变得更高。
无人化不是在探索技术,而是在探索一种可行的高效模式。现有的技术不是瓶颈,之所以现在尚未看到其产生效益,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进步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情况会有所好转。
以下为采访实录:
《风能》: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风光总装机容量达到11.8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作为一家在产业发展之初即投身于后服务市场的企业,您认为这一时间节点意味着什么?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的提升,对于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施电力体制改革等具有怎样的意义?
陆一川: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今年更是首次超过火电装机容量,反映出我国能源电力结构持续优化。然而,真正有意义的是风光发电量在整个能源电力中的占比。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约为1.47万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的15.6%。这一数值增加很快,相信距离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成为具有支撑性的主力电源为时不远。
我认为,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比较及时。电能是一种所谓的“无差别”商品,但它在不同时空中的价值是有差别的,而电力市场就是为反映电能的真实供求关系而设计的市场组织模式。由于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随机性特点,以及其发电量在整个电能供给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电力供应实时平衡难度和未来供需态势的预测难度日益增加,供需余缺在一天内交替出现将成为常态。只有现货市场才能真实反映其实时价格信号,让供需关系通过价格信号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且这种需求越来越迫切。2015年,我国再次启动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从甘肃、山东、山西、广东等几个先试先行的省份来看,在不远的将来,全国范围内都会按照市场化的方式配置电力。
《风能》:电力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对新能源投资策略、运营策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您认为资产运营者在管理认知和理念上需进行哪些调整?
陆一川: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对新能源的投资和收益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从全国来看,目前的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承载力虽未达到物理上的限制,但并不代表不存在局部空间、未来一定时间内容纳上的制约。实际上,在某些区域、省份,其电力系统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的接纳能力已接近极限,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资源需求和调节运行成本将显著上升,相应地在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下,也将反映在各类电源所能获得的平均成交价格上。
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投资区域变得更加困难,不应再以自然资源好坏来单方面评估未来的盈利性,而是需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地方电力供需趋势、系统灵活性等要素,且需要重新评估在不同地区的投资模型。对运营者来说,更要具备专业的、体系化的、联动与协同的资产“运”与“营”的能力,以保障资产长期稳健收益。可以说,新能源资产的投后管理水平、运营能力已成为资产价值胜出的关键。
交易策略的精准性则由专业人才成熟度、对市场的理解深度、所依托的数字化支撑体系的辅助决策能力和效率,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等多种因素决定,且营销环节的专业度对资产持续性盈利的影响至关重要。基建、生产等环节同样需要配合营销,包括机型的选择、停机试验和检修时机的选择等。
投资者和运营者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既然是市场化,价格波动必然存在,不过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根据市场价格信号科学制定投资和运营策略。虽然价格变动难以精准预测,但趋势是可以正确预估的,风险是可管理的。
《风能》:协合运维既有传统运维能力,也有电力交易能力。在布局电力交易时,协合运维是如何考量的?您认为深处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中,运营者必备的能力是什么?
陆一川:协合运维一直在关注电力体制的改革进程,以及新能源参与市场的发展趋势,因为一旦新能源大面积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电价波动必然会对整个后服务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需要创新运营模式、调整运营策略、组建专业团队等,因此,必须提前关注、洞察市场动态,并在适当的时机进入,为客户、资产的持续盈利提供可信赖的服务。
目前,由协合运维旗下子公司飔合科技提供交易代理服务的装机容量共计超过600万千瓦,涵盖全国5个现货连续结算运行的省份和20余个市场建设过程中的省份。基于自主研发的聆风电力交易平台和数十人的专业交易团队,我们可提供电力交易整体化解决方案、咨询服务等,保障资产价值。
在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中,系统化地掌握电力交易能力,是资产运营者应对挑战的第一步。
此外,随着电力市场化不断深化,市场对运营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具备单一的运维能力或电力交易能力将无法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未来的运营将是运维、交易,甚至碳资产深度绑定的组合体。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新能源资产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大量的非电力行业企业,如财务投资人、跨界投资者等。考虑到人员组建、体系构建周期带来的高额成本,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会选择把电站运维、电力交易业务委托给第三方企业。然而,在实际的资产运营过程中,运维承包商只关注发电量,交易承包商只关注单价,目标不同导致两者即使都能做到局部优化,整体结果也很可能远不是最优的。
因此,电力交易会融入整个运营中,成为资产运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未来,市场对运营的内容完整度、综合能力要求会变得更高。
《风能》:一方面,新能源参与到电力市场中,要承担“长大”的责任,从而颠覆了资产运营的逻辑;另一方面,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技术迭代加快,进而产生了更多的设备质量问题,您如何看待设备可靠性与新能源运营之间的关系?
陆一川: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无论是风电机组还是光伏电站,设备的可靠性都是越来越好,当然两者的实现路径并不相同。以风电为例,近年来的新机组,如果不存在设计、生产上比较严重的批量缺陷,其在正常运行中的可靠性表现总体上比早年的小机组要好很多。目前较多的故障,如叶片、结构件的批量损坏问题看似比较突出,但早年往往是依靠更高的冗余和更长的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多次迭代来保障质量与可靠性,而近年来由于大兆瓦机型的更新速度太快,单个机型的批量越来越小,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迭代优化的空间越来越少,使得批量缺陷问题显得较为突出。
这对后市场的服务带来了两种需求变化:一是对设备恢复的及时性要求比原来更高了,因为单台停运损失变大了;二是同等容量的风电场,其机组的数量减少,单机可靠性提高,该风电场在单位时段内需要维修作业的概率也变低了。如果设备状态评估和作业交通调度足够智能、精准,那么无人化运行结合区域化检修的运检模式,就可以在降低运检成本的同时保障设备的可利用率。从某种程度上看,设备原生的高可靠性间接促进资产运营模式的创新,进而带来效率的提升。
《风能》:在行业大规模发展的过程中,基于成本、环境及智能化工具应用的考虑,现阶段以央(国)企为代表的新能源投资者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无人化场站建设,这会不会对第三方服务企业带来一定挤压?
陆一川:大概在15年前,无人化模式下的智能化技术在行业中出现,最早应用在电网资产上。其后不久,国内第一个具备无人化条件的集控中心在新能源电站得到应用。历经十余年,智能化技术在随着新能源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同场景的需求不断迭代。
然而,现阶段国内多数无人化电站建设仍处于试点阶段,区域之间对无人化场站的接受程度不一,其卡点既有体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体制因素方面,简单地说整个电力系统可以被看成制造业中一个连续作业的生产线,生产与消费环节之间是深度耦合的,单个细分环节如电源的运检事实上独立性不高,其模式的变化受到其他环节的掣肘因素很多。经济因素方面,无人化、智能化建设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表现出的投入产出比并没有像预期的那么明确和顺利。这里面牵涉的因素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投入”环节的各类掣肘因素,“产出”环节的各类价格信号不明,以及两个环节之间的各种脱节现象。而随着时间推移、行业认知的普遍进步,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些问题会逐步被理顺。
市场化的到来,将对所有资产运营者产生一定的挤压和倒逼效应。比如,当1千瓦时电只能获得0.15元的收入,运维成本却占到一半时,压力可想而知。这种显性而不可调和的矛盾会倒逼无人化模式的演化以真正提升全行业效率为目标推进。
《风能》:您认为场站实施无人化管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协合运维的无人化与央(国)企的无人化建设的契合点在哪里?
陆一川:在选择电站无人化改造的对象时,电站本身运行的可靠性水平是首要前提。且不同场景的无人化方案大异其趣,最根本的是要找到人员成本和效益变动之间的平衡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运维管理视角看,风电机组大型化使得人均运维容量提升,其带来的人员精简和人力成本缩减,与无人化技术降本增效的初衷一致。因此,对安装了大兆瓦风电机组的超大型集中式项目,判断是否要改为无人化运检模式的经济性门槛其实是很微妙的,结论很可能是“没必要”。而对于同样规模的光伏电站,可能又是另外一套经济决策模型了。
无人化不是在探索技术,而是在探索一种更具效率的模式。现有的技术不是瓶颈,之所以现在尚未看到其产生效益,如前所述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情况会有所好转。
协合运维正在为这一市场需求做充分的准备。与央(国)企合作的契合点在于,行业的所有参与者最终都将走到真正提高效率这一条路上来,且协合运维有能力提供成熟完整的服务产品,也可以在分项任务上与央(国)企形成各有优势的分工。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代表未来发展趋势、先进运营模式的新能源项目服务好,形成一整套成熟的智能化、无人化运营体系。包括其中深度融合到运营组织管理过程中的数字化工具、智慧化平台,在真实场景中,积累大量的数据,再通过多轮的迭代和优化,将智能化的工具和手段深度嵌入新能源的整个生产运营活动中。
《风能》:在我国新能源的累计装机容量中,分布式的比例逐渐提高,形成了多元化、分散的资产形态。协合运维提出的“快递式”运维模式的思考源头是什么?
陆一川:“快递式”的运维模式是借鉴快递行业,以成片小区为中心在方圆几公里内设置站点进行快递配送服务,最大化地集约人员,实现降本增效。在新能源行业,这种运营模式是由更小、更分散的资源形态和资产形态推动形成的,最早应用于分布式光伏,当然同样适用于分散式风电。
从资产持续盈利和行业可持续发展来看,现阶段,分布式资产的运营在相当一部分场景下只能作为已建网点的边际覆盖面而存在,因此,在线下,天然地需要区域化共享的模式来管理,并以数字化主导整个运营过程,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运维企业都需要适应这一点。只有当一个区域的资产规模突破一定密度时,“快递式”的运维模式才会显示其规模效应,这种情况下或值得建设一个全新的网点专门服务该区域的分布式资产。目前,协合运维在全国范围内有300多个服务网点,覆盖170多个地级市,运维人员3000人。随着服务资产规模的增大,协合运维将会不断扩充,放大其边际覆盖范围。
来源:《风能》杂志,文:王芳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