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网站导航

出海老将与新锐“角力”,看全球储能虚与实

刘英丽 2024-10-24 14:02 · 头闻号储能评论

就在这两天的澳大利亚国际能源展览会上,楚能新能源收获了继9月美国RE+展1.5GWh海外订单之外,又一个1.6GWh海外订单。

据了解,楚能与美国储能创新企业YN Energy签署1.1GWh储能系统采购协议,根据协议,楚能将整合YN Energy的EMS产品,YN Energy将使用楚能直流舱方案,为国际市场客户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共同开发国际市场业务。同日,楚能与澳洲企业Star Energy Technologies签署采购协议,承诺将向Star Energy Technologies在澳大利亚、美国和菲律宾的市场提供500MWh的储能产品。

楚能新能源的出海势头,让一般的中小企业望尘莫及。这也是中国储能企业“出海”的“缩影”:全球市场中,除了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华为、比亚迪等巨头外,阿特斯、天合光能、远景储能、楚能新能源、海博思创等正在加速冒头。

出海势力中,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华为、比亚迪等就像地位较为稳固的“老将”;而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海博思创、天合光能、鹏辉能源、科陆电子等则可称得上出海“新锐”,拿单速度不容小觑。

此外,出海两极分化的现象愈来越明显,出现了较多的拿单“常客”。而更常见的是,众多中小企业无法成功出海,或者出海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大储出海的“老将”与“新锐”

伴随全球储能需求快速增长,大储出海提速。而头部或者大型储能企业出海速度以及频率越来越快,逐渐出现了出海“老将”与“新锐”两股核心势力。

阳光电源、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阿特斯等可以称为储能出海中的“老将”。特征是,它们出海早,已经在海外市场或者细分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以阳光电源为例,其在欧美、中东已经占据较大优势的市场份额。

楚能新能源、海辰储能、瑞浦兰钧、鹏辉能源、海博思创、科陆电子、天合光能、晶科能源、远景储能、南都电源、国轩高科等可以称得上储能出海的“新锐”。特征是,出海历史不如第一批次企业,且多数企业在去年或者今年海外业绩快速增长。这些“新锐”中,尤以楚能新能源、海辰储能、瑞浦兰钧、天合光能、阿特斯、海博思创等在今年的势头迅猛。

从出海范围来看,首先是巨头扎堆的欧美市场,仍旧是阳光电源、比亚迪、宁德时代、阿特斯、科陆电子、远景储能、天合光能等少数企业的聚集地,抛开阳光电源、宁德时代等“老将”们不谈之外,科陆电子今年在美国市场获得约1.7GWh订单;天合光能已经在英国市场累计出货1GWh储能订单,远景储能等也相继在英国市场拿大单。

中东情况类似,也是巨头企业的“乐土”,其中阳光电源今年中东斩获7.8GWh大单,风头压过华为,即将成为中东市场储能出货量第一。但不容忽视的,楚能新能源、海辰储能等“新锐”企业加速进入澳大利亚、中东市场,并直接出货直流侧储能系统。

出海新锐渐有“分庭抗礼”之势

储能出海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但不难发现大型集团企业在海外具备足够知名度,以及融资能力的话,仍具备出海的“入场券”。

一方面,面对全球储能需求高涨,阳光电源、晶科能源在近期谋求境外GDR上市,向海外资本借势,进一步完成企业全球市场腾飞。

另一方面,楚能新能源、阿特斯、科陆电子、天合光能、海博思创等加速挖掘自身优势,快速进入全球市场,或将同巨头相抗。

以科陆电子为例,自美的集团控股以来,其先后在资本、渠道、制造、供应链、研发等方面的不断发力,至少有三方面的重要影响。

其中,灵活融资性是其中的重要一条。科陆电子储能产品公司总经理周涵表示,在美的集团的赋能下,科陆电子在海外的融资能力有着显著提升。海外业主更快的获得项目融资,更高效的实现项目落地。美的强大的平台支撑也让科陆储能产品在出海时具备灵活的金融属性,多种产品金融组合来提升面向客户的履约能力。

除了核心的产品能力外,企业融资能力、综合品牌能力已经成为海外拿单的两大重要逻辑。这一点,楚能新能源、海博思创、天合光能等也加速利用自身优势,向海外市场加速进军。

其中,海博思创在近期与全球储能行业领先企业 Fluence 达成了长期合作,双方将合力研发前沿储能技术,未来将实现批量产品合作。同时,与法国知名储能投资运营商NW的合作进一步深化,本次签订的合作内容包含500MWh储能产品供货,以及在2026年底之前交付总计超过1GWh的储能产品意向订单。

出海两极分化

除了“新锐”们加速冒头,储能出海的两极分化也越来越明显:一端是储能巨头或者大型企业订单量指数级增长;另一端是,中小企业大都仍未能获得全球市场“入场券”。

两极分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全球储能市场的门槛越来越高,出海的要求比国内市场更严格,且出海能力,并不是中小企业短期能够建立起来的。

一组数据是,储能电池出货量及增速。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锂电池出货量786GWh,同比增长30%。其中储能电池出货量为216GWh,同比增长70%。储能电池等出货量增长显著,可以看得出储能赛道仍保持较快增速。

另一组数据是企业增长的数量。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储能相关企业每年注册量基本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21年以来,储能相关企业注册量快速增加,于2021年首次破万,全年注册量同比增加51.3%至1.13万家,2022年我国储能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激增268.2%至4.17万家,达近十年注册量增速峰值,在此基础上,2023年共注册7.51万家储能相关企业,同比增加80.1%。2024年前三季度储能相关企业注册量达6.3万家,同比增长21.7%。

因此,从上述两组数据来看,储能的增速远远不及涌入的企业的增速。因此,储能出海表面看似火热,但两极分化或将越来越严重。从每次“暴涨”的海外展会参展企业数量就可以看出,出海的热情高涨,今年单一个越南展就吸引了数十家储能或者相关企业参与,而今年的美国RE+展,更是吸引了数百家大大小小的储能企业“聚首”,其中大储产业链企业占据数量之最。

火热的“背面”可以看到的是,拿单的企业范围已经逐渐缩少,甚至经常出现出现拿单“常客”或者拿单大户。今年阿特斯、天合光能、楚能新能源等就集中性拿了不少大单。

一面是巨头们或者大型企业大单不断;另一面是,更多中小企业挣扎在盈利边缘。之前有观察人士大胆发言,今年至少有20%的储能企业没有订单。业界人士也发出,“出海没有么美”的感叹。

从成功出海的大储企业来看,大都具备整站提供能力,电力电子核心实力,以及项目开发能力。业界人士谈到,要出海,有三座“大山”必须要经过,才有机会修得真经。

第一座大山是积累,指的是认证和项目积累,要打入海外大储市场,除了长达半年甚至一年的不同的认证外,想要打入主流大储市场,企业还需要在开展海外示范项目,积累一定数量后,才能顺畅进入。

第二座大山,融资与资金储备。海外大储项目金额动辄十多亿元,合同刚性很强,在交付上面风险也比较大,对于维修质保的要求也十分严苛。业主大都看重供应商是否具备处理后续风险问题的能力。

第三座大山则是,企业的技术没有短板。海外大储系统需要频繁参与需求响应和电力系统调度,这非常考验各家供应商大储产品的效率性能、安全质量等各项指标,背后则是由供应商的技术能力提供支撑。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