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国内市场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连跌40余天,降至10万元/吨左右。在此背景下,曾“因理论上性价比优势备受追捧的钠离子电池是否会就此失宠”的话题,引发业界热议。
在电池中国看来,随着锂价持续下跌,尽管钠离子电池低成本优势持续缩水,但其市场攻势不仅没有减退迹象,更有“添柴加火”之势。
实际上,凭借极致安全、低温性能好和原材料易得性等优势,业界普遍认为,钠电池未来有望成为两轮电动车、中低端乘用车、寒冷地区电动车、储能等市场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
目前,我国钠电池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宁德时代、钠创新能源、中科海钠、传艺科技、维科技术等多家企业早已开展产业化布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6月,全国已投产钠电池产能达10GWh,相较2022年年底新增8GWh。机构预计,到2026年,全球钠电池需求将达116GWh。其中,储能领域应用占比最高,达71.2%。到2030年,全球对钠电池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至526GWh。
基于确定性的技术发展路线,以及多个市场高确定性的应用需求,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踏入钠电阵营,或加快钠电池产线和项目的落地,对“量产装机”也起到推动作用。
01
钠电各环节齐跃进
近期,国内多家企业宣布钠电产业化最新进展:
电池中国观察到,近期钠电池领域项目推进如火如荼,表现出以下趋势:
一是,钠电池量产装机在小动力市场趋于活跃。
机构预测,2023-2025年,两轮电动车为代表的小动力将占据钠电池出货量的绝大部分,2025年后,钠电池循环寿命将持续增长,其在储能领域的占比将提高。
事实上,今年雅迪、新日等品牌都已发布钠电池电动车,并实现量产。搭载“极钠1号”钠电池的雅迪极钠S9,是由雅迪和华宇合作打造;新日与中科海钠合作推出的钠离子电池电动车,于今年7月量产下线。随着台铃加入钠电阵营,其超级钠电车投放市场,也佐证了钠电池在两轮电动车市场率先量产装机的产业化路线。
此外,今年6月,第372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奇瑞和江铃各有一款搭载钠离子电池的新能源车型上榜,其电池分别来自宁德时代和孚能科技。这意味着装车应用的钠电池已经符合各项标准,满足量产要求,短续航A00级和A0级纯电动轿车是钠电池装机突破口,后续有望大规模应用。
二是,产能不能成为瓶颈,而是成为先发优势。
近几个月三个百亿级项目签约或开工,钠电基地建设计划规模较此前有较大提升,或表明企业在钠电产业化初期欲凭借产能先发优势,充分满足下游装机需求,率先抢占市场的逻辑。
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虽然尚未宣布钠电池装车的进展,但其产能布局不甘落后,剑指“打造全球最大的微型车钠电系统配套。”
三是,钠电和锂电兼容项目,或将提高产线利用率。
由于钠/锂电池在结构、材料、设备等方面有较高的相似性和重合度,产线部分环节可以兼容,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兼容项目就出现在近期落地项目中,或有利于提高产线利用率。
四是,初创企业依然受到资本青睐。
包括容纳新能源、启钠新能源、兆钠新能源等在内的钠电初创企业,纷纷获得数千万元到近亿元融资,显示出资本市场对钠电产业化笃定的态度。
五是,电池企业与下游绑定合作。
电池企业与下游合作,以保障电池订单,在锂电领域十分常见,这种方式在钠电领域同样适用,不仅有利于电池企业稳定资金链,而且便于钠电材料、电池导入测试及产业化落地。根据今年8月的相关协议,未来2年内,台铃科技将向众钠能源采购不低于两百万套聚钠1号钠离子电池包。近期,弗迪电池与淮海控股集团共同投资钠电池项目,也为双方未来钠电装机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显然,布局钠电池的中国企业正通过加快融资、绑定上下游、深入市场腹地建厂,并在提高电芯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针对性进行研发,实现资本、产能与产品同时跃进。
02
技术、产品布局更契合不同市场需求
动力、储能等市场需求驱动,同时为了摆脱锂资源束缚,基于近年来技术与工艺创新,钠电池原来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等不足正逐渐被弥补。另一方面,受不同市场需求影响,钠电池技术和产品布局进一步细化。
技术路线方面,钠电池所适用的场景越来越清晰:业界普遍认为,层状氧化物体系钠电池能量密度较高、成本较低、快充、低温性能强,适用于A00级或A0级乘用车、两轮车等领域;聚阴离子体系钠电池循环寿命长、成本低、安全性高,适用于大型储能领域。
基于此,部分企业已宣布自身技术路线规划。今年7月,比亚迪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总经理尹小强透露,“我们计划到2025年,层状氧化物体系钠电池的能量密度达180 Wh/kg,循环次数达6000次;聚阴离子体系钠电池能量密度达150 Wh/kg,循环次数达10000次,做到与磷酸铁锂电池持平。”
产品规划方面,动力和储能领域因需求不同,对钠电池产品提出不同需求。
动力领域,目前市场上A0级及A00级电动汽车续航多在300km左右,而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在100Wh/kg-160Wh/kg之间,可以支撑A0级及A00级车型实现300km甚至更长续航。同时,钠离子电池的降本潜力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有望在这一领域实现对磷酸铁锂电池的部分替代,成为其主要应用市场之一。
供应端,“今年量产第一代160Wh/Kg的钠电池。”孚能科技王瑀今年7月表示,“孚能科技计划在短期内用钠电池配套300km以下的经济型车型,中期会配套500km以下的车型,未来给整车厂提供的方案将是钠电池与三元相辅相成的组合方案。”
蜂巢能源近日发布全球首款350km+续航短刀钠离子电池,已完成所有可靠性测试,且低温性能优势突出。从续航里程和低温表现看,完全满足A00级和A0级电动车当前需求。
更早之前,宁德时代推出的第一代钠电池能量密度为160Wh/Kg,并宣布下一代钠电池能量密度研发目标超200Wh/kg。
储能领域,除了能量密度要求与磷酸铁锂电池持平外,在循环寿命方面对钠电池同样要求严苛。蜂巢能源、远东电池、众钠能源、维科技术等企业纷纷聚焦相关产品落地。
今年8月,远东电池透露,其储能用软包钠离子单体电池容量为38Ah,能量密度可达150Wh/kg,循环寿命超4000次;方形钠离子单体电池容量250Ah,能量密度可达155Wh/kg,循环寿命超5000次。
同月,众钠能源表示,其户储电芯将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电芯能量密度为125Wh/kg,循环寿命超5000次,目前已获客户定点;大储方形电芯计划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上市,循环寿命超8000次。
从核心性能指标看,上述企业钠电技术布局和产品应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可以满足某些领域需求。但由于目前钠电尚未实现规模化量产,导致其当前的生产成本高于锂电,仍缺乏价格竞争力。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钠电池小试阶段BOM成本约0.82元/Wh,中试阶段为0.76-0.82元/Wh,小批量量产阶段可降至0.49元/Wh,最终理论成本约0.29元/Wh。随着钠电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以及产能逐步释放,在规模化趋势下,钠电成本必将逐步下降。按现在产业化节奏,机构预计明年将是钠电经济性拐点。
因此,只有跨过规模化量产的门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本,钠电方可迈入商业化之路,也才能让终端买单更加积极。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