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网站导航

(二)联合国建议中国应推动变革消除能源政策障碍

ne21.com 2007-05-24 20:04 · 头闻号光伏政策

    中国能源革命情景

    决定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口发展、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

    根据联合国的人口发展预测,中国人口将持续增长,大约到2030年达到峰值,约14.6亿。2030年之后将开始减少。到2050年时,人口大约为14亿。

    在参照情景下,能源强度每年降低2.3%。2003年-2050年,单位GDP的能源需求将减少大约65%;而在能源革命情景下,在能效方面的积极政策和技术支持将使单位GDP能源需求到2050年降低大约80%。

    综合人口发展、GDP增长和能源强度的估计,在能源参照情景下,中国能源需求将从目前的35000皮焦耳/年(1皮焦耳=1015焦耳=34139吨标准煤)增加到2050年的81000皮焦耳/年;在能源革命情景下,到2050年大约是53000皮焦耳/年,比目前的需求增加50%。

    几个主要方面的具体情景是:

    在能源革命情景下,随着家庭和服务业成为主要的电子消费增长点,最终电力需求的增长是不成比例的。但随着提高能效措施的不断开发,尽管经济持续增长,更高的能源需求增长也不会出现。相比能源参照情景,能效措施减少了大约1200太瓦时/年(1太瓦时=100万千瓦时)的数量。

    供热部门,在能源革命情景中,热能的最终需求也能减少。到2050年,有12500皮焦耳/年的消耗可以被削减。

    交通部门明显的能效提高,以及工业和民用领域中能源需求的减少形成互补。在能源革命情景中,中国2050年的交通能源需求将是当前的三倍,也只是参照情景预测数据的一半。这一目标实现的途径包括:引入更高效率的汽车、铁路取代公路运输货物、改变与流动相关的行为模式等。

    电力生产方面,到2050年,53%在中国生产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将贡献37%的发电量。

    热供应领域,目前,可再生能源提供了供热方面大约35%的一次能源需求,主要贡献来自于生物质的使用。缺乏区域性供热网络,成为大规模应用地热和太阳热能的严重结构性障碍。过去的经验表明,在并网的电力系统中实施有效的支持机制比在供热系统中更加容易,因为后者涉及大量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相对参照情景,能源革命情景中,一次能源消费需求在2050年将减少40%。大约33%的剩余需求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

    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根据能源参照情景,到205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现在的三倍,这将远离可持续发展途径;在能源革命情景下,中国将保持在2003年33亿吨的排放水平,每年人均排放将从2003年的2.5吨略微减少到2050年的2.3吨。

    电力部门仍旧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来源,占到2050年总排放的50%。但是在工业和其他部门中,能效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增加将使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从而抵消电力和交通部门排放的增加。

    关于未来电力生产的成本,相比参照情景,在能源革命情景下,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引入几乎不增加发电成本。由于电力生产中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能源革命情景下,2020年之后,电力生产成本在经济上更合算,并且到2050年,发电成本几乎仅有1美分/千瓦时,低于参照情景下的数据。

    中国的能源政策

    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节能中长期规划指出,从2006年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5%。

    在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之外,中国政府还提出了一系列实现节能目标的方法。例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通过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通过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管理节能。一些耗能大户和关键行业成为工作重点。

    此外,还提出了强化促进节约的政策措施。例如,实行单位能耗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实行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等。

    但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即2006年,中国降低能效的指标却没有实现。

    对于接下来的降低能耗工作,政府重点放在以下若干方面: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健全节能环保政策体系;强化执法监督管理;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

    中国政府确立的目标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全部一次能源消费的16%左右,在可再生能源消费中,因地制宜利用的分散型可再生能源,如接近能源使用终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发热方式,将解决偏远地区人口的电力供应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

    不同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如下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