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肖欣
“家里有5口人,房子有80平方,3间屋子……过两天就开始(装修),跟其他家一样”,才仁旦周指向窗外不远处红顶白墙的砖房。这个汉语并不流利的藏族小伙子边说边比划,遇到实在说不出来的词儿,就冲记者腼腆地笑笑。
在新房前,还留着去年“4.14”地震时震塌了一半房顶的土坯房。记者一行从玉树县结古镇沿山路驱车近两个小时来到位于海拔4700米的玉树甘达村玛比多琼社时,高原反应和路途颠簸已经让采访变得有些困难。这样的自然条件也让“通公路”和“通电”成了这里最急迫、也最奢侈的梦想。
和才仁旦周家一样,居住在玛比多琼的14户牧民,地震后在国家全额资助和统一规划施工下建起了新房。玉树灾后重建规划中,有一成约4000户牧民将维持原有散居模式,而九成居民都将在8月底住进292个“集中安置点”。根据原有村、社规模和当地自然条件,“集中安置点”多则百余户,少则十来户。记者在标准面积80平米的新房内看到,内部线路已经铺设完毕,“村村通”也连接到家。
“现在全力以赴就是安置点的建设”,玉树县副县长阿更坦言,“但最缺的就是电和路”。村民们也担心,配备的电灯和电视将因为“缺电”成为“摆设”。对学校里的孩子们而言,能够点上电灯,晚上就能多看一会书;白天就能够听音乐做操;中午就不用总吃不用冷藏保鲜的方便面。
什么时候能通电?怎么通?都是重建规划的难点。记者从玉树州发改委了解到,根据当地日照强、时间长的特点,小水电结合太阳能光伏发电成为大电网“补缺”的首选,在建的292个集中安置点,将有近半使用太阳能发电。
玉树州发改委的解决之策与“金太阳援助工程”不谋而合。中华环保基金会于去年启动的这一清洁能源示范工程,在“4.14”玉树地震发生后,曾为甘达新村建起了60盏太阳能路灯,灾民们通过清洁能源,结束了数百年来只能用一盏酥油灯、一捧炉火渡过漫漫长夜的生活。
据了解,在甘达村安装太阳能路灯,只是金太阳援助工程实施的第一步。按照总体计划,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清洁发展基金将推出3项光伏发电援助,解决无电地区农牧民的用电需求。
时隔近一年重访玉树,当时主持项目的清洁发展基金负责人王微跟记者谈起了她的“大公益”理想。她希望公益组织在玉树灾后重建中能够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不仅继续援助最边远、最急需帮助的零散牧民和学校,同时能结合国家对太阳能产业的大力扶植,组织社会资金和技术帮助灾后“集中安置点”申请、开展大规模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她最担心的,还是公益组织的能力有限。目前“金太阳援助工程”的启动资金主要来自天壕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爱心捐赠,但工程的实施不是一两家企业的捐助就可以完成的,这次开展“保护三江源” 专项公益行动,就与中国证券报社和北京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联合主办,并向上市公司、外资机构发出呼吁。她说,“‘大公益’的实现,必须依靠爱心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
王微介绍,1万元可以让1户牧民拥有灯光,20万元就可以为1个10余户的自然村装上可以稳定运行20年的光伏发电系统。到那时,住进新房的才仁旦周一家,就可以在夜晚来临时,点亮一盏电灯,其乐融融地看上几小时电视。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