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2023年产业大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工信部将多措并举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括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宣传引导等。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去年4月,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从企业安全管理机制、产品质量、运行监测、事故响应、网络安全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指导意见。至于成效,郭守刚指出,从近期调研来看,行业整体安全水平逐步提升,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事故显著减少,但也有个别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未按照有关要求开展车辆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安全保障能力不足。
那么,作为产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车企应该如何更好地构建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
首先,要有公司层级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管理制度,明确安全体系顶层设计及架构、各部门的职责等,针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运行监测等要有完善的安全制度管理规范。据笔者所知,比亚迪不仅设定了安全及责任管理规范,还成立了汽车安全委员会,制定安全战略,落地并监督执行整个过程。
其次,应坚守安全红线,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维修保养水平。车企应在整车、系统和零部件层面,关注整车功能安全、动力电池安全、充换电安全、网络安全等。对此,应严格管控生产质量,并进行完整的测试和验证流程,例如整车涉水、绝缘检测、路试、淋雨等;应对供应商进行考评,确保零部件的质量和安全,可事先与动力电池供应商开展设计协同工作。另外,车企应合理布局售后服务网点,设立独立的动力电池检测维修区域,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主动开展隐患排查工作。
再者,需要时刻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状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车企应落实自身安全监测主体责任,自建或委托第三方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强化车辆在线监控与风险评估,并确保监测数据及时、真实和有效;切实利用好大数据技术,优化产品安全设计,加强产品运行安全监测和隐患排查。事实上,当前不少车企监测平台还存在诸多不足。工信部装备中心监督管理处高级工程师王峥在会上提到,部分企业平台数据间连通不顺畅、不闭环,监测效率较低,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车企也应进一步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新能源汽车安全预警技术。
最后,车企应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办法和预案,建立全天候事故应急响应通道,并在事故发生后,及时上报并配合开展事故调查,提交相关报告。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车企在发生起火燃烧事故后,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报、迟报的现象。据王峥透露,工信部与应急管理部做过对接,工信部收到的数据较应急管理部相差很多,而后者数据是真实的,这就意味着工信部收到的报告有迟报、漏报现象。《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车企“及时、完整、准确”提交报告,笔者也建议对那些故意迟报、漏报的企业进行通报或处罚,这样才能引起车企重视。
安全问题是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车企作为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高度重视安全体系建设,深入研究理解政策法规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自查整改。此外,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有问题者从严处理,并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对有些已经落后的标准和条款及时进行修订。行业组织则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行业内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活动,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