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难:加氢站项目难落地
2020年6月,上海氢枫能源在济宁成立子公司——山东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先后在济宁高新区布局两座镁基固态储氢加氢站,计划在2020年底建成全国首座每天生产500公斤的固态加氢站。本应早已建成投运的项目至今仍未动工,有消息称:工作人员透露,加氢站项目虽已签约,但土地指标仍旧毫无着落,直接导致项目建设迟迟难以落地。
加氢站建设屡屡陷入怪圈,这让能源变革的任务一再遭遇瓶颈。“没车不建站,无站不买车”,“双向奔赴”变成“双向逃离”,加氢站建设难上加难。
建设一座加氢站要迈过多少坎儿?解决土地审批问题是项目建设的第一步,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相继推出支持氢能发展的新政策、新文件,建设加氢站是发展氢能的重要一环,本应顺利动工的项目却毫无声音,一方面是政府对土地批复的权衡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由于土地成本高以及审批流程等问题,加氢站建设与盈利并非易事。考虑到减碳减排任务迫在眉睫,加氢站的运营需要更加完备的解决方案。
去年10月9日,国内首座氢电油气合建站在大连自贸片区开工建设,这是中石化首个集氢气、充电、汽柴油、LNG(液化天然气)、光伏充电于一体的氢电油气合建站,也是国内首个集氢、油、电、气、跨境电商“五位一体”的能源供给及连锁便利服务新型网点。为解决加氢站难题,综合能源的“合建站”应运而生。
新业态:综合能源站破新局
综合能源服务站,又称合建站,目前尚未有明确定义,业界普遍认为,是指一种综合能源的应用服务场景,通俗来说,也就是综合了电、气、油、氢混合的多能源一体站。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累计建成118座加氢站,在建/拟建167座,其中已投入运营101座,待运营17座,投用比例超过85%。超额完成《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的“到2020年,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的目标。
据EVTank《中国加氢站建设与运营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成本测算显示,加氢站运营成本中氢气成本占比最大,接近运营成本的70%,由于制氢和运氢产业链条不够成熟,产业规模不大,导致氢气价格居高不下,这为加氢站的建设和推广带来一定成本压力。
目前,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油气企业正在探索发挥自身的加油、加气站经营优势,通过合作、混建等形式拓展加氢业务。2019年7月,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中国石化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正式建成。这是国内首次采取“利用现有加油站改造为油氢合建站”模式开发的加氢站,并配备了充电设施,据悉,该站日加氢能力达500kg,主要服务周边使用氢燃料的公交线路及物流运输车队,氢燃料公交车加注一次只需4分钟,可续航300公里,具有加注效率高、续航里程长、零污染、零碳排等优点。
加氢合建站优势显著,可以聚集多种能源产品为车辆服务,通过电网融合,还会增加智慧网络的服务功能。正是由于一体式能源站的建站特性,在土地选址和审批上大大降低了门槛和难度,实现快速高效的服务第一步。这种“氢能+”的建站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氢能落地的难题。
求变通:能源站盈利需时间
增设加氢设施,是推广氢能源利用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加氢站或综合能源站的布点速度正在大大影响着氢能产业链的衔接,综合能源站的落地实施,是实现氢能落地的重要跳板,但在实际运营中的盈利上就需要进一步有所考虑。
虽然合建站解决了加氢站的土地审批问题,但是在盈利运营上却还是需要时间。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的单一加氢站面临着土地审批流程缓慢复杂、土地成本高昂的难题,综合能源站建成后却面临着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的盈利难题。
4月28日,嘉兴市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表示: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混合所有制资本或社会资本参与加氢站建设,对新建、改建、扩建日加氢能力500kg以上的固定式加氢站,按照固定式加氢站设备投资额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400万元。鼓励引导加氢站运营企业寻找性价比更优的氢气来源,各县(市、区)对加氢站运营企业按15元/kg给予加氢补贴(从2021年开始),从次年开始逐年降低3元/kg。
6月28日,广州市黄埔区发布《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促进氢能产业办法实施细则》,其中明确表示对加氢站运营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为:2021年度,氢气销售价格不高于35元/kg的,补贴20元/kg;2022-2023年度,氢气销售价格不高于30元/kg的,补贴15元/kg。
7月5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开《郑州市加氢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全文,
明确加氢站及合建站的规划建设及经营服务等内容。
国家各地“以奖代补”等补贴政策的相继出台,都在预示着加氢站和合建站的前景一片光明。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合建站相关技术规范虽已在逐步修订中,但合建站规模、站内设施的安全间距等,还没有明确细则。技术规范一直是困扰氢能产业链的一个瓶颈,安全问题也成为民众选择氢能的一个犹豫所在。
一边是国家政策的利好和支持,另一边却是高昂的成本、管理运营的困难以及一时间难以盈利的现实问题,“氢能+”模式能否圆满还是未知。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