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8月21日到今年8月20日,中控德令哈10MW光热电站运行稳定,累计发电251天,共发电866万kWh,达到年设计发电量的92.1%。今年4-8月间,发电量达成率攀升至95.7%。”9月22日,浙江中控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金建祥在“2017第二届中国·德令哈光热大会”上披露了德令哈10MW电站的运行数据。作为国内首座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中控德令哈10MW光热电站的稳定性已然显现。但对于业界最为关注的经济性问题,首吃螃蟹的金建祥也坦言,“目前,10MW规模的电站没有任何经济性可言,度电成本实际亏损仍达到约0.47元。”
9月23日,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中控德令哈10MW光热电站。
技术风险成关键因素
从德令哈主城区驱车约1小时,在本该光照强烈的下午15时,记者到达了电站现场。受多云天气的影响,集热塔上的吸热器并未发出刺眼的白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电站的无日照储能时长是2小时,短暂的云彩遮光不会影响发电,这正是光热发电的优势所在。“当然,我们的实际发电量和设计值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中控德令哈10MW光热电站的设计年发电量940万kWh。金建祥介绍,目前,影响电站经济性的最主要风险就来自于技术环节,其中发电量达不到设计值的问题十分突出,设备故障率高于预期,可用率下降。“实践证明,目前的设计值是偏高的。吸热器及热电年均效率偏高,同时由于考虑因素不全,弃光率的设计值又是偏低的,而且对于镜面清洁度的考虑也过于乐观。”加之设备故障多,停运保养或检修时间过长,运维技术不足和极端天气下特殊工况的影响,实际发电量就会大打折扣。
同样,这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其他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上。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投运规模化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仅有3座。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官网信息显示,其中,美国的Crescent Dunes熔盐电站在去年10月至今年7月间,由于熔盐储罐泄漏,长时间停机维修。而位于西班牙的Gemasolar熔盐电站,Solarreserve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电站原预期年发电量为110GWh,从2011年10月正式投运至2014年7月,近3年间,电站累计发电仅200GWh,发电量达成率68.2%。在电站公布的最新参数中,预期发电量已经降至80GWh,但实际发电量也难以达到这一数值。
规模效益可期
去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第一批20个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中控在德令哈的二期工程——50MW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位列其中。“我们建电站想要挣钱必须有规模,10MW太小,50MW是最起码的,最好是80MW,100MW也不错。”
通过对10MW电站的效率分析,金建祥预估,50MW电站的年发电量将达到约1.46亿kWh,如果采用进口汽轮机,这一数值有望达到1.52亿kWh。“德令哈10MW电站一年多的持续稳定运行,实现了技术和装备的全面现场验证,在未来50MW甚至100MW的项目中,相信发电量能够确保达到设计目标。”
纵观首批20个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134.9万千瓦,单体规模均在50MW以上,更有多个100MW及以上项目,规模化的发展思路贯穿其中。
在本届光热大会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孙锐也指出,“我国的光照资源和拥有的荒漠、戈壁土地资源可支撑近10亿千瓦的光热发电装机规模,开发潜力巨大。利用西部地区的荒漠和戈壁,建设大规模太阳能热发电基地,可有效地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有利于实现我国能源替代和碳减排的战略目标。”
在规模得到提升的同时,成本和政策风险也引发业界关注。金建祥认为,目前这两者并不构成绝对影响,“很多人担心钢材大幅涨价会拉高成本,但这部分涨幅占整个投资的比例不超过2%,还没有到不可承受的程度。而且多个项目的招标结果也已经验证,成本风险与电价补贴等政策风险相比微乎其微,实际成本和费用一般都会低于预期。”
抢抓机遇 前景广阔
“太阳能热发电具有可调节、启动时间短的优势,可替代火电机组,形成规模后有利于增强系统调峰能力,有利于风电光伏的消纳。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抢抓这个重要发展机遇。”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已在太阳能热发电相关的规划设计、系统集成、关键技术设备各环节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截至目前,全部示范项目已完成备案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
“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推动第一批示范建设加快建设进度,力争2018年底前建成投产,对不能按期投产的研究价格联动机制。”李创军同时指出,要进一步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关键器件与主体装备的国产化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争取国家有关方面在土地、财税及信贷方面给予光热发电更多支持。“在认真总结第一批示范项目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择机启动第二批示范项目建设。”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