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面对新能源形势变化,国电电力迅速转变思路,大力开拓市场,新增资源储备超2000万千瓦;全力推进项目安全高效建设,打造“三型”工程;贯彻落实集团公司“责任落实年”要求,夯实安全基础管理;全力推进智能发电场站建设,科技融入各个环节。
风机林立 绘就陆海长卷
200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风力发电列入鼓励类目录,利好政策出台推动风电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紧跟改革潮流,巧借时代东风。2007年9月,国电电力开始风电项目投资开发,大胆迈出从传统火电领域向新兴风电领域第一步。
探路、丈量、定位、踏勘,一脚深一脚浅摸着石头过河,一点一滴的推进项目的建设……2008年4月11日,国电电力首座风电场——辽宁兴城风电场正式投产,能源板块从此多了一抹新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电电力风电项目全面铺开,采取“群狼战术”多线推进,河北、山东、湖南、山西……一台台风机直插苍穹,一座座风场建成投产,到2011年底,挂牌成立的新能源公司已有12家。
拘泥于今天的成绩,便得不到明天的胜利,国电电力在大力推进陆上风电的同时,对海上资源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在平原、在山巅、在海洋、在戈壁、在沙漠……有风的地方就有希望。”
2009年12月,浙江分公司与舟山普陀区政府签署海上风电合作协议,泛着浪花的六横海域成为国电电力新能源“闹海”起点。
“这会儿大海看起来沉静,其实暗流涌动。”时任舟山海上风电公司工程建设部主任金超介绍到,“潜藏海面下的‘涌浪’是风机‘杀手’,会对承台装基产生巨大冲击,即便500多吨的风机也会被连根拔起。”
既无先例也无可借鉴技术,海上风电建设者却从未退却,而是咬紧牙关、逆流而上。经过长达2年的监测、研究,一套“高桩高承台改进基础”方案出炉,将承台基础平面从原来的的10.5米抬高到12.5米,在加强了风机安全性同时减少建设成本近2亿元。
正是风电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抉择,2019年4月12日,63台风机在浙江东北部的六横海域迎风长舞,用国内首创“高高承台”托起了海上风电璀璨明珠。
舟山一期运转良好,浙江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二期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也通过竞争配置评审。“良好的存量是发展的前提。”国电电力于8月20日,与广东汕头市政府签订规划容量14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战略合作框架协议》;9月26日,与广西北海市政府签订规划容量51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战略框架协议》;10月23日,中标内蒙古杭锦旗10万千瓦竞价上网优选配置风电项目……
到2019年9月底,国电电力的风场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总装机590.61万千瓦。10月22日,国电电力连续第九次被评为“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国电电力在变革关键期把握一切机会,追逐每一个希望,绘就一幅陆海协同新能源长卷。
驭风有道 守安全增效益
2019年,国电电力新能源版块未发生一起人身伤害,未发生一起设备事故,创下了“双零”的骄人成绩。
“全年我们的突袭检查次数不下百次,直奔风场一线,真正做到‘四不两直’。”该公司新能源事业部生产经营处处长李学峰认为,“这是对企业的责任,也是对员工的承诺。”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突袭检查不仅得到“检查者”的认可,更得到“被查者”的高度推崇,“这种方式能更客观反应问题,把定期‘考试’变成日常‘考核’,将‘迎检高标准’化为‘常态化要求’。”
一直以来,该公司坚持推进安全管理和经济运行创新,大胆提出“区域集中监控,现场少人值守,专业检修,规范管理”要求。2019年又按照集团公司“责任落实年”要求,大力开展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14次,覆盖所有场站,截至10月底,共发现隐患606项,整改520项,整改率达85.51%。修编完善《新能源检修标准》《新能源运行标准》等8项制度,出台《新能源风险预控数据库》,与“两票一卡”共同形成良好风控体系。
依靠既有制度办法,仍有困难无法解决。众所周知,风电场普遍存在分布广阔,难于集中管理的困境。国电电力深挖问题根源,细纠管理的本质是人员这一重点,选定装机过百万的和风风电公司为试点,开创性的提出“安全垂直管理”理念。
和风风电公司14座风场从东北三省延伸至蒙东地区,“总部”与“现场”相隔1500公里。风场兼职安全员除了要负责日常安全管理,还要开展监督考评,既是“考官”又是“学员”的双重身份难免“灯下黑”。
“如果每个风场都有企业直接管理的专职安全员,那问题不就解决了?”一语惊醒梦中人,“安全垂直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到2017年底,14座风场配齐专职安全员,手握“停产停工、监督检查、就地考核”三柄“尚方宝剑”,将风电场的日常安全管理推上新高度。
仅2018年一年,发现隐患1256项,整改1230项,一类障碍同比下降66%,实现全年零事故,更用20.87亿千瓦时发电量创投产以来新高。
看到这亮眼的成绩单,就看到了新能源安全管理的新方向。随着试点单位的成功“验证”,“理念”正向“制度”蜕变,风机将更高效安全的与风共舞。
成风之斫 打造优质工程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康保县,10米高处位置年风速5.82-7.5米/秒,有效风速时间7000-8000小时,是国内风资源优质区域,也正是在这里,国电电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2013年7月,国电电力首个装机30万千瓦大型整装风电项目——河北新能源公司康保五福堂风电项目获得核准,自立项之初即定下“打造精品工程、力促提质增效”的目标。
150台风机,15个施工队伍,600名参建人员,200平方公里施工区域涉及15个自然村……数据描绘的画面让人既激动又担心,“30万千瓦的整装项目对我们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河北新能源公司工程建设部主任卢新入讲到,“除了要保障大部件到货率,更重要的是现场人员调配,不同的施工队伍,总有交叉协作,安全是头等大事。”
通过安排专人驻厂监造、协调厂家增加主吊、沟通设计图纸等应对手段,与天气和时间抢工期,向管理和监督要质量。项目实现2016年5月8日开工,12月29日首台风机并网奇迹;2017年6月实现全部风机并网,较国内同规模项目提前3个月的奇迹。
“也曾有人质疑时间短,工程质量会不会有影响?”国电电力新能源事业部工程主管韩孛阳自信地表示,“我们的工程都是优质工程,时间将给出答案。”2019年5月24日,该项目被中国电力建设协会评选为2019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
2018年5月,一组“最美风车公路”的影像刷爆了朋友圈,照片中的风机遍叉山野花草间,与绿草蓝天交相呼应,成为当地的绿色能源名片,这便是宁波风电公司的风场。
秉持“专业化设计,一体化施工”水土保持建设模式基础上,国电电力大力推进“生态友好型、效益领先型、智能发电型”的“三型”工程标准,建设优质、美丽、和谐的风电工程。
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该公司于2019年9月修编完成《新能源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新能源工期管理办法》等八项管理办法,囊括从项目开工、勘察、环评等所有环节,最大限度规避投资风险同时,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秘籍宝典”。
拥有多个风电项目建设经验的山西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杨晓东评价道:“哪怕不是业内人员,只要把这套管理办法学透了,也能建好风电场。”
长风破浪 智慧开创未来
3月初的内蒙古新能源的娜仁风场里,两个孤零零的身影正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对风机大部件进行“体检”。20天里他们巡遍所有136台风机,发现防雨罩脱落、叶片点蚀等缺陷,并根据联系人员立即检修维护,避免事故发生。
“单靠人力,时间上来不及,而且许多特殊位置的缺陷可能难以发现。”内蒙古新能源公司的生技部专工张惠强指着高度近百米的风机解释道:“现在检查都是无人机加高倍照相机的组合,准确高效不说,人员也不用反复爬塔。”
无人机的应用在该公司新能源企业得到推广,通过关口前移,将原本“事后处理”变成“事前预防”,最大限度保障设备在“健康”状态运行,减少受累损失,提升机组运行效率,这便是小创新带来大变革。
早在2009年,国电电力就认清,“科技创新是未来风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捷径,更是总体要求。”
随着客观科技温床成熟,经过多年酝酿的新能源智慧企业终于开花结果。作为智慧企业试点单位,宁夏新能源公司将“理论发电量平衡分析法”融入大数据平台,依靠大数据、专家知识和算法,实现风机的自动启停与智能报警,通过统计各类故障和运行状态,提升现场故障响应,降低风机自耗电和设备维护成本。与上年同期相比,2018年风机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延长20小时,风能利用率提高1.5%,性能损失减少1349.61千瓦时。
时任宁夏新能源公司总经理李刚认为:“智慧企业建设使管理更便捷、精细、高效,不仅将员工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2019年6月25日,国电电力《新能源区域公司智慧企业建设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新能源发电领域智慧企业建设标准空白,牵头承担“大规模风/光互补制氢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国家级课题,实施《风机发电性能提升软件优化项目》《风电场智能化经济运行分析应用系统研究》等30余项科技项目,将“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理念贯穿始终。
发清洁环保的电,让天更蓝,让水更绿,让每一口呼吸的空气都更洁净。国电电力新能源人不忘“新能源引领转型”初心,牢记“实现绿色发展”使命,深入践行“一个目标、三型五化、七个一流”总体战略,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电力公司为目标,追风前行,乘风飞翔。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