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煤综合施治任重道远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取暖散.煤占比较高,为改善空气质量、推进清洁供暖,散.煤治理是关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北方采暖范围遍布17个省(市)、自治区,采暖人数达7亿以上,每年约2亿吨散.煤用于农村居民采暖。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2018年,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散.煤治理和有效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措施予以部署,要求集中力量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散.煤治理工作。
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际完成“气代煤”和“电代煤”近600万户,初步估算,减少散.煤约1800万吨,其中“2+26”城市完成475万户。“2018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由12个增加到35个,完成散.煤治理任务480万户。”日前,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1.8%、10.2%、10.8%。
虽然我国推进清洁取暖、散.煤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未彻底改变农村大面积使用散.煤的局面。散.煤综合施治任重道远,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推进清洁供暖均衡发展
记者从“中国煤控项目”组了解到,从“2+26”通道城市民用散.煤治理情况来看,基本思路是提高城镇集中供热率,具备条件的城中村、城郊和农村加快推进“气代煤”和“电代煤”,在不具备替代条件的其他农村及山区实施洁净煤替代散.煤。随着清洁供暖加快推进,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逐步显现。在经历了冬季的“气荒”之后,重点区域推进清洁能源代煤项目更加理性,“一刀切”政策得到矫正。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征求《关于解决“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意见的函。此次函件要求,要因地制宜拓展多种清洁供暖方式,保障清洁供暖均衡发展,各地要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结合资源条件、环保要求、资金实力、采暖习惯等因素,拓宽清洁供暖渠道。
随着重点区域扩围,清洁取暖工作深入推进,清洁供暖项目一次投入和运维将加大对补贴的依赖性。日前,财政部下发《关于下达2019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明确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名单及补贴金额,共计下达补贴资金152亿元,涉及43个试点城市。据业内人士统计,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再扩容8个,分别为河北省的定州、辛集,河南省的三门峡和济源,陕西省的铜川、渭南、宝鸡、杨凌示范区。
保障农村地区取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函件*强调,在新的清洁供暖设施落实能源供应、安全稳定运行之前,决不允许拆除原有供暖设施。用好煤、电、天然气等各类能源联保联供,对仍需使用煤炭采暖的用户,切实做好洁净煤供应保障工作。对于偏远山区等暂不能通过清洁供暖替代散.煤供暖的,重点利用洁净煤+节能环保灶具等方式替代散烧煤。
洁净煤是多种清洁煤炭的统称,包括洁净型煤、无烟.煤、兰炭等,与普通散.煤相比,具有易储存、热值高、耐燃烧、低排放、无烟无味等优点。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洁净煤和适配环保炉具总供热成本*.低。
“在‘煤改气’‘煤改电’覆盖不到的区域,煤炭清洁化利用是务实之举,利用‘洁净煤+节能环保灶具’等方式取暖是北方农村地区冬季取暖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业委员会有关人士指出,推进清洁取暖,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政府项目的综合效益后评估基准,加大市场监管,并遵循“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北方农村地区是民用散.煤治理和清洁取暖的主战场,我国清洁取暖的难点在农村。经济性和实用性一度成为推广洁净煤取暖的痛点。“中国煤控项目”组建议,重点提高洁净煤与节能环保炉具的产品性能和模式创新,应加强型煤固硫剂技术、引火型煤技术等配套技术的研发,同时继续优化兰炭及民用焦炭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记者了解到,山东兖煤蓝天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按照“优化煤、延伸煤、超越煤”的发展理念,研发出以烟.煤为燃料的煤炭高效清洁燃烧成套技术,为散.煤治理和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提供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当前,北方农村地区清洁供暖方式呈现多样化,用煤比例有所降低,居民用能习惯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一些地区转变观念、锐意创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清洁取暖新路子。例如,雄安新区的地热和山东阳信的生物质能清洁供暖模式,以及山西陕西等农村边远地区洁净煤+环保炉具等模式,既实现了降低污染物排放,又经济适用,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特色模式,对于打赢蓝天保卫战、保障人民温暖过冬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